这是一本给心理信息消费者的消费者指南。
![](https://img.haomeiwen.com/i7036037/d2afab2c34267e7e.png)
晨读第一本读完,整理一下读书所得。(上图是要点导图)
书中体现了批判性思维、概率思维和系统性思维。
其中“心理学与世俗智慧”、“可证伪性”体现了批判性思维;“鲜活性问题”体现了概率性思维;“第三变量问题”、“单一原因”、“某某人统计学”体现了系统性思维。
正文
一、关于世俗智慧,我觉得很解气,其中原文是这样说的
“……这类谚语和俗语构成了对行为的固有“解释”,人们爱用它们,就是因为它们难以驳倒。不管发生什么事,可以拿一条出来解释一番。难怪我们都认为自己是判断他人行为和人格的高手。天底下的事我们都能解释。世俗智慧的可鄙之处就在于,它们压根不承担被驳倒的风险。”、
“世俗智慧属于‘后见之明’的智慧,并且它在真正预测性的意义上是无用的。”
书中有很多打假的内容,纠正了很多世俗智慧的错误。
在这一部分,我学习到的就是,不要在意那些什么情况都能解释的世俗智慧,也别用那些世俗智慧去解释遇到的事情。要警惕自己的“常识”。
更直接一点就是别墙头草两边倒(其实大多时候不是想不想,是判断力不够,只能被两边倒),也别当马后炮。
二、可证伪性这一部分,主要是“毫无意义的解释”和“感实性”。
a.关于毫无意义的解释原文是这样写的:
“那些毫无用处的解释是诱人的,因为它们似乎能对事情进行解释。事实上,它们都是事后对所有事情做出解释的,然而,它们提供的解释不过是制造了理解的幻觉。由于总是试图在事后解释一切,它们也就堵死了前进的大门。”
这里,当看到毫无用处的解释的时候,我就想到,现在有很多的信息就是毫无用处的转述和解释。尽可能地远离和屏蔽吧。
同时对于“理解的幻觉”,让我联想到“高尚的幻觉”、“成功的幻觉”、“学习的幻觉”等等。而打破这些幻觉的方法,我能想到的就是反思和结果验证。那些“以为自己懂了”、“以为自己改变了”的想法太误人了,一旦被现实击碎,那随之破灭的可能还有价值观坍塌。
别听别人讲道理就点头称是,若有所得,时候什么也不做,那真的是活在幻觉里。
b.关于感实性,原文这样写的:
“感实性是指‘内心感到真实,但是没有证据支持’。”
对于不可证伪书中引用了波普尔说的一段话:
“这些(不可证伪的)理论拥有巨大的心理吸引力,其秘密在于他们能够解释一切事情。预先知道无论什么事情发生,你都能解释它,不仅给你智力上的掌控感,而且,更重要的是,让你拥有应对这个世界所需的安全感。”
其实到这里,我也对于“生产感觉”这样一个行为有了一种感知吧。总之,警惕感觉,审视感觉,它可分辨对错,却能让你做出行动。
三、本质主义
本质主义是什么呢?本质主义相对操作主义。S解读的时候说
“本质主义学习是一定要把方法准备好,操作主义是先干活”,
我从书中看到的是,本质主义就是那种过分的理想主义,就像那种死读书不懂变通的那种,而且问的问题直接就是怼人的那种(这是我从书中阅读得到的印象)。
避免本质主义。
四、鲜活性效应,这里主要是单一思维的害处和对抽象描述缺乏现实感知。
对于单一思维,原文中这样写:
“简而言之,针对某个现象的孤证具有高度的误导性。”、
“个人见证的鲜活性常常令其他一些可靠的信息黯然失色。”、
“媒体制造的鲜活性效应,使得我们的风险认知发生了紊乱。”
对于“对抽像描述缺乏现实感知”文中这样写:
“但是,作为一个社会成员,我们必须克服这种不相信数字,必须眼见为实的倾向”、
“只有当公众学会像重视图像资料样重视以数字形式表达的抽象材料时,公众自己的立场才不会想屏幕上闪过的最新图像那样变化无常。”
这里,我先说一个刚看过的关于安全的微电影。在视频中,记者问工厂的负责人:“您觉得安全制度的规定中,一年的死亡人数控制在多少人合适?30人还是50人?”,负责人说:“30人吧。”然后,记者就让提前预备的群众进来30个,其中就有负责人的家属。看到这些活生生的人,负责人惭愧又激动地说:“0,一定要控制在0个!”。
在这一部分的后面,提到了机会成本——如果你花时间做一件事情,你已经失去了做另一件事情的时间。你也失去了花费时间的其他机会。
五、因果关系的方向性问题和第三变量以及单一原因解释的诱惑
这里,因果关系的方向性,我想到的是李笑来老师说的关于他的一件事(大意,并非原文):“‘你就是和我们一般人想的不一样’。其实他们哪里知道,并不是因为不是一般人才想的不一样,而是因为一开始就想的不一样,所以才成了他们眼中的不一般”。
第三变量,我则直接划分到系统思维的理解中。就是大多事情的结果,是有很多的变量导致的。并非从A到B那么直接简单。
单一原因解释的诱惑,这里提到了“零和”思维,同时提到了这种思维与情绪之间的微妙关系。
我学习到的两点就是,对于合作关系中,零和思维是要不得的;还有就是理解了“冲动”的深层原因,是零和思维和单一思维的作祟(我的认为)。
避免零和思维。
补充:
赌徒谬误。
原文这样叙述:
“试图去解释偶然事件的倾向可能源于我们深切地渴望相信自己可以控制这些事件。心理学家已经对所谓‘控制错觉’现象进行了研究,这一现象指的是人们有一种倾向,愿意相信个人能力可以影响偶然事件的结果。”
践行清单:
1、凡事多思考,别被“常识”及其他现成的知识带偏了;
2、别当马后炮;
3、鉴别幻觉和真实;
4、避免本质主义;
5、增强对于抽象描述的现实感知;
6、避免零和思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