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子墨(原创)
用照片记录和见证历史的耄耋老人我在各大报端见过汪老师的作品,听说过他,但他本人却不曾见过。
我们确定选题要去采访他之前,我查了很多他的相关资料,准备了很多问题。12月20日下午,我买了一束紫罗兰,百合花等混搭的花,我们三个向汪老家进发。
来到汪老家,我们携着各种拍摄器材敲门进入,有点突兀。但他和夫人非常亲切地招呼我们,在拍摄的整个过程中非常配合。88岁高龄的他,精神饱满,对我们的拍摄要求一一满足。几次我们希望他休息一会,再接着拍,但他总说不累,还可以。到最后,我们实在不忍,访谈结束后,我们把空镜头安排到另一天。
12月24日上午我打电话去,汪老说实在不好意思,上午他有事,要么下午来拍。我们约了下午2点,大概1点45分的时候,他打我电话了:“小陈,你们来了吗?”我说:“我们在路上了,马上到。”
到了以后,阿姨又是给我们倒茶,又是拿水果,我们都不好意思了。在家里拍了很多镜头后,我们征求汪老师的意见,可否增加一组姚江边上的外景?阿姨脚痛不太方便,但她说没事,你们要拍,我们就去。
二老日常 拍完照片相互探讨我们带着二老来到姚江边上,此时正值黄昏,太阳的余晖洒在姚江边上,特别漂亮。汪老师和他夫人一起拿着相机,抓拍这美丽的瞬间,也一起探讨着......
用照片记录和见证历史的耄耋老人落日的余晖一下,一对耄耋老人在姚江边采风的画面映入眼帘,美极了!为了找到一个合适的角度拍摄,汪老师一步跨上约60公分的台阶,按下快门,我连忙跑过去扶他。他说不要紧的,还给我看他刚拍的照片。
这是我站到汪老师拍摄的位置用手机拍的回去的时候,同事去马路对面把车开过来,汪老师寻找着周围可以拍的一切,有一个流浪汉睡在草丛里,他又拿起相机按下快门......
汪老师的部分相机和汪老师相处的时间只有短短的两个半天,但他对摄影的执着和热爱,对每一件事的认真和努力,对我的触动很大。
我想这样的人想不成功都很难吧!我们领导鲁老师常常跟我们说:“每一次采访,每一个人物,都是一次学习,都是一次对自己的提升,你在他们身上能看到自己没有的东西,无论是好的品质还是行为习惯,一定要学来为自己所用,那么日积月累,你也会变得不一样。”
汪老师参与拍摄了余姚很多重大事件,但1968年市文化馆的一次火灾,将他几十年的心血付之一炬。因为当时的设备条件都有限,现在留下来的都是火灾之后的照片。
汪老师非常热爱拍摄,在退休以后,仍然活跃在摄影界,他去老年大学教摄影,他的夫人成了她的学员。
塑博会从第一届连续拍到第十二届,都是汪老退休之后拍摄的。今年喜逢塑博会20周年,需要用到这些照片时,当其他人都没有这些影像资料时,塑博会组委会的领导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汪老,因为唯有他完整地保存着。
2016年,他将历年拍摄的照片悉数捐给了市档案馆收藏。从青春年少到步履蹒跚,他把一生都献给了摄影事业,为我们当地留下了很多珍贵的影像资料......
汪一煦:男,1931年12月出生。浙江省摄影家协会会员,浙江省艺术摄影研究会理事。曾任市文化馆摄影工作。1984年首任余姚市摄影家协会主席。摄影作品《教材新编》入选全国摄影展览,舞台摄影作品姚剧《双推磨》等入选省戏剧剧照展览,《不尽库水滚滚来》等作品入选省水利水电展,《茶园新曲》获省摄协主办的“中信杯”《走向世界的浙江》摄影大赛奖,《今日渔姑》入选省“老摄影家摄影作品展览”等。作品多次在省市有关展览展出及获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