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老师,跟熊妈妈沟通了,妈妈说孩子不想学,不能逼他。”
脑子还没清醒,打开手机对话框,弹出了这么一条消息,心想,鸡血还没恢复,问题又来了,可咋整?
尽心尽责的助教老师,每次点评做作业到深夜,然后第二天早早起来反馈昨天的问题,好的,不好的,如实交代,管你心情如何。这也是我特别欣赏她的原因之一。
思维导图创作文集训营在合作方那边开几期了,还没遇到过中途退出的孩子,一直引以为傲的课程。这一期,出现了一些抱怨的声音,出现了畏难的情绪,还出现了个熊孩子,从不按时打卡,到请假,到最后放弃。

这些问题一定不是到了放弃的节点才开始去解决的,而是从最开始就在解决问题,只是这个问题的根埋得太深,想要深入解决,没有足够时间,熊孩子及家长都放弃了。
熊孩子是家里的二胎,属于老来得子,家长庇护有加,从小遇到问题,都是家长及时帮忙解决,敏感、自我、不努力等标签成了孩子的代名词,家长说出这些词之后居然还觉得孩子很可怜,不能给他太大压力,不能逼迫他,不能……
因为成长在温室,所以遇到的所有阻力都必须绕过,连放弃都应该显得理所当然?

听到这个结果,我很遗憾。
我遗憾这个孩子本应该拥有一双自己的翅膀,有能力飞往自己想去的地方,可是这双翅膀还没来得及展开,却被无情折断;我遗憾这位老来得子的母亲,因为过度透支的爱,培养了一个不会努力、不会上进、不会勇敢的孩子,还觉得自己是对的;我遗憾熊孩子学习了思维导图法,刚刚踏入这个崭新的大门,还没来得及探索,那份好奇心刚刚播种就不再发芽了。
当然,我最遗憾的是,我没有点燃他。

我一直叫嚣的教育理念:教育不是灌输,是点燃!我一直很自信能够去点燃我遇到的所有孩子!我一直觉得任何问题都有解决的方案!
我认为,人都是可以改变的,人都会朝好的方向改变。
渐渐地发现,自己也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没有那么大能耐去改变他人,你能做的只有尽全力去影响他罢了,而且你的影响也只是影响他改变的百万因素之一,太微不足道。

再三思考,作为他的主讲老师,没有点燃他,一定是有责任的。拿起手机,给家长发了一段话,表达了遗憾,也表达了鼓励,希望孩子不要放弃,更希望孩子一切安好。唯独没有给到家长任何更好地建议,因为这份建议里一定会带着“批评”,带着上帝视角的言论。
《了不起的盖茨比》里的一句话:“我年纪还轻,阅历不深的时候,我父亲教导过我一句话,我至今还念念不忘。‘每逢你想要批评任何人的时候,你就记住,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并不是个个都有过你拥有的那些优越条件。‘”
是的,我们太容易对别人的做法轻易做出“批评”了,每个人都习惯站在上帝视角去看万事万物,似乎站在那,才是安全的。
上帝视角固然美好,但是走下来会发现,你也被无数个“上帝视角”所盯。而此刻,唯一能做且需要做的,就是做好自己,时刻铭记:我是谁,我在做什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