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w to Get Some Emotional Distance in an Argument
一,与人争执,矛盾升级,情绪激化不仅会导致吵架结果恶化,而且还会戕害自己身体
你是急性子,还是慢性子?无论是哪种性格,兔子急了还咬人,再好的脾气也有发火的时候,总免不了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与人发生意见不合或者矛盾而争执。
在争执升级以后,你的心率会上升,血压也随之飙升,随之你的肾上腺激素迸发,你的身体开始启动应急反应机制。是你在森林遇到棕熊攻击的巨大危险了吗?你仅仅是因为与人发生争执,火冒三丈,而身体已经启动了应急机制的生理反应。
在矛盾冲突状态下,人们的身体就像远古狩猎时代遇到天敌攻击威胁的时候启动反应机制,而实际上不过是可能与别人政见不合,或者是与家人因为鸡毛蒜皮的家务事导致不一致,或者是因为刷电视遥控器这一类的幼稚事情。
这种现实与身体反应机制的不一致或者称之为混淆的根源,还要追溯到人类的进化历史进程中去找原因。现代社会人的生活比起狩猎时代已经不知道复杂和多面性丰富了多少,但人类面对日常生活冲突的身体生理反应机制还停留在简单的:战斗、逃跑或者僵化冷冻反应上。大脑把人际关系社会矛盾的威胁,简单地归类为天敌带来的生理威胁。
在现代社会生活和工作节奏越来越快,人们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多的情况下,大众社会心理焦虑已经成为普遍现象,一种时代病。有些网友,可能在浏览一些新闻的时候,一览题目就带来网怒;有些司机,一遇到前车处理路况影响自己驾驶,就产生路怒,等等。
更有甚者,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方便,一些别人的意见和声音可以随时随地推送到我们面前,给我们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带来冲击和挑战。
吵架的人们有的时候,一些人的处理办法就是懒得去理这些烦心的事,就是逃避;有些人则是迎头而上,最后让矛盾逐步升级,最后失去自制能力。相比较促使矛盾升级的办法,躲避有时是一个办法。但是这个办法虽然可以使自己的血压暂时下降,但另外一方面也可能使我们丧失了了解别人观点的机会。
二,介绍一种自我疏远自己角色的技巧,来化解或者缓解吵架时矛盾升级
最近的一项研究显示,一种比甩门而去躲避冲突升级的方法,可能能够帮助你处理不同意见和冲突。这种方法称之为,自我远离。(self-distancing)
自我远离与主动躲避矛盾冲突对手不同的是,自我远离方法在鼓励我们尝试与我们自己保持距离。躲避矛盾,如果说是采取物理空间隔离的方式,或者是转移话题不去触及敏感问题;自我远离则是把自己的现在和自己的角色隔开一段距离。
有什么用呢?就是当你和别人发生冲突或者矛盾升级的时候,你把自己从首当其冲的第一人,变成第二人或者第三人。比如,你的名字为小明,当你与别人冲突时,你不是问“为什么我这么觉得?”改为“为什么小明这么觉得?”或者是“小李会怎么觉得?”
在生活中有些经验也可以印证这种方法的有效性。比如,看到别人吵架,我们为什么不急,还能理智客观地分析?为什么说别人容易理智客观?涉及到自己,往往因为情绪化失去理智?
就是因为身临其境的时候,你投入的是全身心,身体、感情和情绪。你的先入为主的成见,一些偏见,你的情绪和态度,都让你不能客观理智地对待冲突;吵到最后,往往变得情绪化,都不知道为什么吵了。而让自己变成第二人、第三人的方式,就是让自己自我远离,就仿佛自己在隔岸观火、看别人吵架一样,能有个理智判断的态度和心情。
也许这个方法听起来挺奇怪,但研究证明这种方法可以帮助你有效地管理你的情绪,让你保持冷静地面对挑战性的情境。人们通常可以很好地给朋友提出一些有价值的建议,但是自己面对的时候却往往糊涂,就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通过自我远离,尝试让自己跳出庐山,再看庐山,窥得全貌,然后做出判断。这样人们就可以管理你的感觉和情绪,帮助人们对威胁和焦虑的事情作出建设性的应对。
通过这种自我远离,不仅可以让你自己平静下来,而且还可以帮助你的对手也冷静下来,这样就等于是打开对话沟通的大门,有助于解决冲突。
三,学会在吵架时保持自我情感距离的好处
美国密歇根大学心理学家伊桑.克洛斯(University of Michigan psychologist Ethan Kross)研究了自我远离(self distancing)在客观推理、态度和行为方面的影响,发现上述三个方面可以通过鼓励个体创造一种针对问题的心理上的距离,来加强客观推理能力、态度和行为的改善。
在2011年克洛斯的一篇论文中,他和同事应用大萧条时期(Great Recession)作为背景,来检验心理上的自我远离是不是可以提高大学高年级学生和临近毕业需要面对艰难竞争找工作困境学生的客观推理能力。
他们特别选择了高年级学生和即将毕业但仍然没有得到工作offer的学生,询问大萧条如何可能会影响到他们的未来职业生涯前景。
实验参与者被告知:用几分钟来思考当下的经济气候对个人经济状况的影响,然后询问他们大萧条经济衰退将会如何影响他们的职业生涯。社会学家设计了两种观点,一种是沉浸式观点,(immersed perspective),就是把自己置身其境,想象就像是你睁开眼你就在那里的那种状态情境;另外一种是远离的观点,(distanced perspective),想象就像是事件在你眼前打开,但你只是一个远距离的冷眼旁观者。
研究人员然后分析了参与者的反应,寻找这些反应中理智的谦虚和辩证的思考(distanced perspective and dialectical thinking)的例子,也就是认识到世界是在永恒变化中的状态。理智的谦虚和辩证的思考,被认为是聪明推理(wise reasoning)的两个重要元素。通过智慧推理,我们能够理解我们自己对于世界的观点,可能有局限和短路,也可能有死角。
研究人员发现,在远离小组里(distanced group)的参与人员,更有可能认识到自己知识的局限,认识到未来不是一成不变的,唯一不变的是在永远变化。因此,他们更容易转入智慧推理,把大萧条的影响不再归因于自己,也因此能够让他们获得一个情绪更平静的状态来接受现实。
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自我远离让自己理智客观推理,参与者可以制造一种更好的乐观主义健康精神状态去面对他们不确定的经济未来。
四,学会保持自我情感距离可以让争端缓解
如何通过自我远离让矛盾冲突,通过合理冷静的辩论,让争辩过程变成形成共识相互谅解的过程?
克洛斯和格鲁斯曼也进行了第二项实验。在2008年总统竞选中,研究人员询问了一些坚定地自由主义者和保守主义者(strong liberals or strong conservatives)。通过自我远离的角度和置身其中的角度(distanced perspective or an immersed perspective),让自由主义者和保守主义者思考回答如果总统竞选人未能赢得竞选,未来有哪些国内和国外的问题会让他们精疲力竭呢?
在实验中,那些自我远离小组的参与者更可能采取智慧逻辑推理的方式(wise reasoning),他们也对于自己的政治观点不是那么强烈;他们往往参加两党联合组织的可能性更高(bipartisan political group);这意味着自我远离可能是避免政治极端化的一个有效工具(a potent tool for escaping political polarization)。
当处理情绪点燃升级情境的时候,我们往往会不自主落入进化过程中形成的默认状态:战斗、逃跑或者僵化冷冻。( fight, flight, or freeze)在这种状态下,人们往往只从自己的角度认识考虑问题,这时共情(empathy)就变得困难。共情就是从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更遑论让自己从情绪激化当中冷静下来。
自我远离就是让人退后一步,以更大的格局考虑争吵的问题,寻求不同观点之间可能的公约数,寻求双方都能接受的替代方案,让人认识到自己理解的局限性,而不是仅仅从自己的角度考虑问题并且顽固认为自己是绝对正确的。
当然,在你处于焦虑状态的时候,你很难让自己超脱能够自我远离。比如,当你正好失业的时候,你很难从关于就业的政治争执中独善其身。也许,通过不断的提醒,或许你可以逐步实现自我远离的客观推理(wiser reasoning),或许也可以让你减缓焦虑和悲观主义。
自我远离可以是一种内在自我修炼的功夫,没有必要执念于一定要采取哪些具体的措施,只要记住在遇到争吵的时候,你在心中可以内心独白,操练这种理念。王阳明说:“人须在事上磨,才能立得住”,也许自我远离的概念有些怪异,你只要记住学会和你自己共情,让你自己遇到争吵的时候,换个角度思考就行了。
也许,你需要在热火朝天的争吵中,需要学会暂停,进行一次深呼吸,在脑子思考一下自我远离的理念,然后再作出回应,而不是一步步咄咄逼人,一条道走到黑,一次吵架非要分出个黑白分明。
简单滴说,你可以用内心独白问自己,从“我应该怎么办?”变成“如果是小明在吵架,小明会怎怎么反应?”
千万别小看这一次深呼吸,这一点小小的停顿,可以让你在争吵的轮斗中慢下来,让自己情绪平静下来,让自己能够以更聪明更足智多谋的方式来应对与别人的争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