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要搞明白,上面这句口号,可绝非周公旦先生拍脑门子的产物。它是有着非常缜密的逻辑作为支撑,并附带有极其悠久的历史。并且,它的来历也至少看上去是个正儿八经砥砺前行的过程。非但没有添加一丁点商王朝那套求神问鬼的佐料。而且某些地方还要用当时的气候数据来加以佐证。
当然,这个过程也真是孩子没娘说起来话长。那时我们还处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大概距今七八千年的样子,由于,受到全球变暖的影响,印度洋软湿气流已经具有了从缅甸进入翻越横断山脉的力量。而那时,我们文明发源地黄土高原和秦岭一带,正被这股势力朔造得水草丰美,风调雨顺。唯一的缺点就是,时常会洪水泛滥。当时山民们栽种的作物,比如:黍,稷,旱稻,叔,麦,这些只适应旱作的粮食作物,在这种环境里就变得难以适应。可大家都指着这些活呢!没有产出,大伙就都得喝西北风。怎么办?所以说,还得是我们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又聪明。他们发现每次在大洪水退去的浅洼水面上,总长有一从从带着粒穗的草,而且长势喜人。于是,人们便尝试性地收集来,像麦子一样将其碾碎,吹掉糠皮,然后,放进土陶罐里烹煮,一时米香味四溢,那浓郁程度胜过稷与黍。当然了,栽培这种东西,唯一的缺点,就是需要大量的水。它长出的植株比较像旱稻,于是人们顾名思义就把它叫水稻了。
从考古发掘出来的最初原始的水稻,出产在江西,当然,那里离中原地区还是有一段蛮长的路要走的。如果不是这次恰逢其实的全球变暖。我们也没办法解释,大禹为什么要去治水?按说,他老人家只要组织人把人们赶往高处并定居在高处,这事儿不就迎刃而解了吗?而在当时,如果没有把洪水疏导出去,那今年的水稻就准备绝收!没有了收成,光紧剩的余粮是撑不到来年清明春播的。于是乎,就有为保证族人来年有度日的口粮,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仁德之举与佳话源远流传。于是,就有大禹治水使苍生得以拯救,让苍天为之动容,叫地母感其诚意,便尊其为共主,苍天授于君权,因以德服人,所以,以德立国。当然,还是仁君治国。
直到现在,我们似乎一直在用几千年来,从未变过,“民以食为天”的底层逻辑,为周公旦先生找到了他优于商王朝治国理念的意识形态。只可惜老天爷,并没有把这其乐融融的环境氛围维持多久。不过,这似乎已经不重要了!因为,它已为后来的决策者留下了一个理直气壮的理由。可以正大光明的撑着祖宗这块功德碑吃饭了。可以把你能想像到影响政权的政治风险降至最低。除非底层的人民又没饭吃了,那以德治国的人设就将崩塌。这也就意味着,改朝换代的,刀光剑影大片即将上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