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孩子们下班回来,已经到了9点的样子,自然在外面吃过饭,不用我我代劳整晚饭了。
彼此打过招呼,女婿不经意间说:“我今天买了一根数据线,14块钱。”
女儿接口道:“我也买了两个杯子,165元,给你一个黑色的,带到单位用,天冷了用保温杯方便。”
女婿笑笑,算是认可。
当时我就有点不明白,心里嘀咕道:“买个14块钱的数据线也要说一下!”但始终憋在心里没有说出来。
女儿大概看出了我的疑虑,立马给我解释:“我俩无论谁买什么东西,都会说一声。”并没有上升到什么高度上。
以前,我还替孩子担心:能否经营好婚姻?看来我是多虑了!
女儿从小在奶奶家借读一直到初中毕业,上高中那几年也是奶奶在出租房里陪读,我只是每周过去看看,小长假陪伴几天。
和孩子的沟通刚开始借助于电话,不方便说的话就用短信沟通,而后来孩子到外地上学、工作,微信视频或者电话沟通早就成为了习惯,对孩子的真实了解少之又少。孩子的为人处世,我参与的更少了。
前几天回来的途中,因为上一趟车晚点,行李又多,终究在郑州没有转车成功。当时我心中就窝着一股莫名之火,忍着没有发作。
出站以后,两个孩子各负其责,一个负责找酒店,另一个负责购买第二天回程的车票。
忙乎一阵,他们交流一番的结果就是:当晚住在车站附近,第二天早晨乘坐高铁商务座返回来。
整个交流过程中,没有抱怨,我耳边只挂了一句:“商务座有点贵,但比飞机票还是便宜一点。”
第二天早晨坐在商务座上,我悄悄查询了车票,找个理由给两个孩子各转了2000元,弥补他们的经济损失。
自然转款的名头是:“我同学转过来的礼金。”不能让孩子们有心理压力。
回头再看看我和我家老头的相处模式,几十年下来,磕磕碰碰,吵吵闹闹,很少有心平气和地沟通。
经济上基本各管各的,每个人拿出收入的一部分用于生活开销,其余的存在各自的账户里,家里买房什么的大宗开销再拿出来,不过对方手里具体有多少钱,大概数字彼此都清楚的。
比如先生喜欢网购,买一些他自己喜欢的东西,但每月的定额不会超标,偶尔超标下个月也会补上,结余的部分就放在账户余额里。
而我自己掌控的一部分,除了家庭基本生活开销,也会买本书、买花、买盆或者报个班,都在可控范围内,先生从不过问,我也不会主动说。
现在想想,年轻人经营自己的感情,甚至婚姻,可能比我们这一代人更理性,但不会隐忍,绝对不会因为迁就谁在情感中委屈自己。
不沟通不了解年轻人的生活习惯,相处模式,对比一下才明白:与其说是担心年轻人经营不好感情,倒不如说我们被年轻人给上了生动的一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