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没有读过教育心理学,也不懂儿童教育方面的理论,虽然再过一年我就会读到这门课,但是截止到目前为止,我的教育经验值为0。顶着爱心志愿者的名号,我去爱心暑托班给1、2年级的小朋友上了一节美术课。当然,结局虽不至于惨烈,但基本上是一团mess。不过现在我的经验值为1了。
要谈儿童教育,当然不是我的长项,所以我就以自己的的童年经历出发。因为从小学素描画写生,总觉得自己的创造力被压制了,所以这次备课的初衷就是想让小朋友们能发挥想象力自由创作一个卡通人物。可是,上课的时候,有个男孩问我;“想不出来怎么办?”我只能告诉他;“那你就模仿自己喜欢的卡通人物吧。”
其实我的回答取决于我要完成的任务是什么,如果我想让他真的创作一个人物出来,我就应该循循善诱激发他的灵感;如果我要完成今天的“政绩”,我就必须让小朋友们都能拿得出完整的作品,至于创造力,无所谓。很无奈是,我选择了后者。
为了不让孩子们太吵,我上课第一件事就是“立规矩”,说话举手,保持安静。当然,这种状态最多保持5分钟。我们的确还是在用学校里的那套规矩教育孩子,可是我们又做不到那么严苛,想给孩子们一点自由空间,这样的结果就是前10分钟大家相安无事,之后放任自流、尖叫嬉闹。
所有的老师都希望孩子们该闭嘴的时候闭嘴,该回答问题的时候滔滔不绝。除非孩子是机器人,你可以这样设定程序。从小我们就被教育要乖乖的不吵闹,最理想的状态就是,一片寂静,只有老师一个人自言自语,你能想象一个学校一片寂静,只听得到几个老师的声音吗?简直要起鸡皮疙瘩,太可怕了。再来想象另一个场景,阳光明媚鸟语花香,你能远远地听到孩子的嬉闹声,不觉得挺温馨的吗。
我们不得不反思,追求组织纪律的意义何在。我们像赶小鸡小鸭回栏一样赶小朋友回座位,为的就是达到一种一致性,而我们不断宣传这种一致的重要性,没人能证明这种一致究竟有什么好处,而宣传是卓有成效的,它通过一再的重复而得到了某种一致性。当我们告诉那些自说自话的孩子“别人都怎么样,而你没有”的时候,他不是被事实所说服,而是被一致而镇服。
虽然把教育和极权相提并论,是有点“言重”了,但不可否认,这两者之间有着很多的相似性——不去理睬独一无二的特性,凡是显示出唯一性和自发性的,都要被“灭绝”。而这次我也无可奈何地成为了邪恶的平庸。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