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同事老李昨天在微信里跟我说:“在上海待了3年了,我觉得我该回去了”
这是我在上海待了3年来,第8次听到别人对我说这样的话。
“回去”这个词,对于大部分在上海朝7晚10挤地铁的人来说,似乎天然的意味着“轻松”。
显然每个月1、2千元租的城中村和24小时工作待命的煎熬,相比于家乡高档小区的便利,随意的找一个朝九晚五的工作,过上一个月4、5千元工资就能享受的双休生活。
老李之前叼着烟吃烤鱼是给我算了笔账,上海月薪1w每个月的员工,开销就打3K算,相当于月薪7000,每年挤春运回老家还得2K,一年下来相当于干了份5K的工作。
在老家有房子的镇上,一个月5K的工作,他也能很容易找到,有三朋五友照应的话,做点小生意也绰绰有余。“留在大城市做一个随时可以替代的人干嘛呢?”这是跟老李最后一次在上海见面他抛给我的疑问。
“拼搏做什么啦?归根结底是要回到那个小城市里买房结婚生子的,在上海工资也没比老家高到哪儿去,走啦。”
成年人的工作不像高考,虽然都是成千上百人在同一条跑道比赛;但我们的成功与否,会直接反映在工资收入以及生活质量里,在下班之后是开车参加朋友的聚会,还是挤着末班地铁回到小出租房里直接入睡,
但我今天不想和离开上海的人一样留下一堆抱怨,而是想讲讲在这样环境下的这些前同事们,是如何会放弃在一线城市工作的?
月光族的最后,难免会选择“回去”
诚然,放弃在一线城市没日没夜的工作,回到老家显然更轻松一些,不说一定会朝九晚五,起码也能够吃上一顿热饭,而不是开门对外卖员说一句“谢谢”
工作自然好找,毕竟在混的不行,也总能够在家人朋友的帮助下找到一份离家近些的工作,没有人来催房租,也不用担心下一年是否会搬家。
但假设我们将1线城市成功的机会比作1,那2/3线城市的成功机会看作0.5;乍一看50%的损失似乎可以牺牲,但是我们再将机会成本放进去看看。
1线城市如果有100家企业在招聘,那么2/3线城市的工作机会自然地也会变成50家,毕竟大部分的国人依然倾向于在1线城市拼搏自己的第一桶金。
你需要和多了50%的人,去抢那一个少了50%数量的工作。
粗略的计算一下,在小城市的成功几率便会降到25%,你回到家乡也只有1/4的概率享受和1线城市相匹配的收入。
不管你是否在1线城市待过,一个很清晰的指标是1线城市员工回到老家工作,工资待遇基本上是对半砍,也就是原本1W的工资,会降为5K,抛去生活开销的成本,差距可以缩小到2K左右。
但这里还有一个问题会被引出来,1线城市的1w和2/3线城市的5K,到底谁更难做到?

我贴了一张去年求职平均薪酬表格。上海是1W,长沙是7500,差距刚好是2500元,看起来如果对方是个长沙人,回家乡也不错。
但是这张表要搭配另一张图来看,全国人均可支配收入:

能上榜的北上广深抛开不看,月薪要求7500的湖南山此时已经从表里消失了。
那么,现在再问问自己,是在一线城市做到1w简单些, 还是回到家乡感受5k到顶的享受?
1线城市的1w被许多在这里的人认为是站稳脚跟的第一步,而2/3线城市的5k,却已经被许多人认定为了“人生足矣”。

当有人因为抱怨生活质量而选择回到家乡享受自己年轻的生命时,也许也已经在不知不觉之间将自己头顶上的天花板往下拽了好几米。
当选择放弃的时候,也许该问问那个当初选择努力的自己,为什么要努力?
有句话是这么说的:“你的现在都藏着你过去的努力”
但我们大家都不清楚还要“努力”坚持多久才能抵达那个轻轻松松就能过上游山玩水日子的“现在”。
那今天的你,会想为明天做些什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