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提升孩子的自主性,首要的任务便是父母要转变教养理念;
减少对孩子的过度保护和控制,不放任,也不包办,将行为控制转变为规则控制。
1.不包办,让孩子自己做力所能及的任何事情。
在西方一些国家,大部分小孩子从小就参与家庭事务,到十几岁就开始兼职赚钱养活自己;
成年后自然就拥有了独立生存的能力,而不再需要父母提供帮助。
德国法律中曾规定过这样的内容:
6-10岁的孩子偶尔帮父母洗碗、扫地、买东西;
10-14岁的孩子要剪草坪、洗碗扫地,给全家人擦皮鞋;
14-16岁的孩子要洗车、整理花园;
16-18岁的孩子如果父母上班,要每周给家里大扫除一次。
对于不愿做家务的孩子,父母有权利向法院申诉,以求法律督促孩子履行法律。
美国的父母则倡导,只要有利于孩子谋生的能力,让他们吃再多的苦也值得。
一些中学甚至为了培养学生独立适应社会生存的能力,还特别规定,学生必须不带分文独立谋生一周才允许毕业。
瑞士人则有一种普遍的观念,他们认为长期依靠父母过寄生生活的人,是没有出息的,也是可耻的。
日本父母非常注重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和自强精神。
全家外出旅行的时候,无论多小的孩子,都要无一例外地背上一个小背包,他们认为这是孩子自己的东西,应该自己背。
父母只有放手让孩子做事情,孩子才能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习得应对困难与挫折的勇气,以及不断调整计划的能力。
而这些能力都是在不断地实践和犯错误的过程中磨练出来的。
2.不放任,设立符合实际的规则。
自主不等于放任自流,而是要在事前提出合理的要求,设立与现实社会相通的规则,然后给孩子部分自主权,让孩子自己做决定,并且在孩子自己处理的过程中提供必要的指导。
比如,你的孩子想要看电视,但是他的作业还没有做完,你应该如何有技巧地同孩子沟通呢?
孩子有看电视的权利,父母可以不催促孩子写作业,但是事先要讲明规则:
“认真完成作业是你必须要做的事情,看电视前一定要考虑是否会影响到你的学习,是否能够保质保量地完成作业。
你可以看电视,但是不能因为看电视而不完成作业,不过,具体如何安排时间由你来做决定。”
3.提能力,对孩子进行自主技能训练。
父母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对孩子进行技能训练。
需要注意的是,至少要练习10种以上孩子可能会遇到的现实情境,并且由易到难,才能取得比较好的效果。
下面以“孩子正在家里写作业,有同学叫他出去玩,他应该如何拒绝?”
做一举例说明。
父母可以给孩子做示范,并进行角色交替演练,先由父母来扮演孩子,由孩子来扮演同学,开展以下对话:
a:“你和我出去玩吧!”
B:“我正在写作业,不能出去!”
a:“咱们是不是好朋友,是好朋友就一起出去玩!”
b:“咱们当然是好朋友,所以应该互相尊重,请不要勉强我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情!”
a:“你什么意思?你要是不出去玩,以后再也不叫你了!”
b:“我们永远是好朋友,但我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等我写完作业,咱们再一起玩吧!”
然后,进行角色互换,让孩子来做自己,父母来扮演同学,让孩子在演练中学会说“不”、学会拒绝、学会为自己做主。
演练结束后,父母还需要引导孩子进行比较和思考,说一说拒绝和顺从两种处理方式的感受有什么不同。
如此,孩子自然就会有所心得。
另外,父母也要鼓励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多多练习和运用,才能习惯成自然。
4.授方法,教给孩子一些实用技巧。
父母要教给孩子一些实用的方法技巧,让孩子学会管理自己,推荐一种“ABCD分类法”,即把每天需要做的事情依照重要性分为4类:
重要又紧急
紧急却不重要
重要却不紧急
既不重要也不紧急
让孩子按照上述4个分类法来标记出事情的先后次序,每天早上先做第一件事情,直到这件事完成或者达到要求,再开始第二件、第三件、第四件……
每天坚持就会慢慢养成习惯,同时,也会增强孩子对生活的掌控感,提升自主性。
综上所述,孩子缺乏自主性,很多时候是因为父母不懂得放手,对孩子管控得太多。
当父母学会了放手,以及运用恰当的方法培养、教育、引领孩子,孩子的自主能力就会得到更大的提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