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国学与传统文化
从“巴别塔”到“下学而上达”

从“巴别塔”到“下学而上达”

作者: 小U先生 | 来源:发表于2018-03-31 16:32 被阅读0次

                ——给李文康同学毕业的话


当全书院师生都在祝贺你时,作为你的英文读经老师,为此我深感欣慰。因此,我选择了一种新的方式来祝福并勉励你。

从“巴别塔”到“下学而上达”

看着你把一本本经书背下来,从一天两天,一个月两个月,到一年两年,你慢慢长大了……现在,你准备步入人生下一阶段的学习,进入文礼书院解经,学才艺,博文约礼,志道乐学。

我会永远记住最后一次给你检查背书,2018年3月6日下午,你用双手捧起12本经典(8本中文,4本英文)跟我来到录像室,那一刻我实为震撼,记得我们以前高中毕业时,手里会捧起比那12本经典还多得多,并且重得多的教科书与资料书,洒得满天皆是。同样的年华,读书的内容造就不一样的生命,12本中外经典与教科书一比较,我霎时震惊……

从“巴别塔”到“下学而上达”

文礼书院的复试是每本书随机抽查背诵3至5处,我给他提高难度,每本抽查10处。这是我第一次这样检查背书,把12本经典当成一个整体来抽查,再次令我震撼的是,文康几乎都背非常扎实、平稳,除了《佛经选》、《古文选》与《仲夏夜之梦》这3本经典复习时间短,背得不是很熟。那时我才真正明白什么是饱读诗书,什么是经典在抱!

也许你会说,会背书没什么了不起的,那是因为你还没真正体会到经典的高度与价值。确实文康只是会背,但这个背的内容可以作为他一生的基础,这与那“满天飞”的教科书与资料书作为教育基础是有本质区别的。

在此讲一个《圣经》里的故事——巴别塔,起初天下都讲同一种语言,于是有人提议要齐心协力建造一座塔,塔顶通天,为要传扬我们的名,免得我们分散在全地上。耶和华上帝知道此事后,又惊又怒,降临人世把大家的语言都打乱了,并且把他们分散到全地上,那做塔称为“巴别”,就是“打乱”的意思。

从“巴别塔”到“下学而上达”

我们从读书做学问之角度来看“巴别塔”,确实给了我们很多启发:人类“巴别塔”的理想可否再次实现?可当我们细想,今天我们的科技好像已经可以带人通天了,为何人心却慢慢下滑,越来越没有安全感?同一个国家里往往讲着同样的语言,却为何很难齐心协力,相互包容与理解,甚至有些地区还战争连连?更严重的还有,我们与自己家人讲着同样的语言,却也很难相处。

其实语言只是一种媒介,更重要的还是文化心灵的融合与包容,如果苏格拉底与孔子有机会对话,即使他们沟通很困难,但两个有德者在一起,必定会相互谦让,相互尊敬,甚至默默之中就一种“相视而笑,莫逆于心”的感觉。然而如果是两个歹徒或小人在一起,即使语言相同,问题也会层出不穷。

不管上帝是存在的还是不存在的,这个问题都是要解决的,只要有人在的地方,文化都需要相互融合与包容,人的心灵更应该如此。如此,人类才会逐渐走向文明,而不是堕落,甚至原始野性。

因此,我们知道,这样中西印三大世界主流文化的学问需要得以传承,而传承最基础、最根本的就是将其文化源头的著作熟读成诵,我们其实不仅仅是为了传承,同时也是重建“巴别塔”,一座超越的、人与人之间可以相互包容与理解的“塔”,西方《圣经》中讲上帝是不允许建巴别塔的,但对于中华文化,我们是可以建立的,乃至建立真正的“巴别塔”,中国的孔夫子讲的“下学而上达”,孟子讲的“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中国文化讲的“上达”、“知性知天”,是从人的良知,仁德出发的,十多岁时的陆九渊就悟出“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

所以,关键不在于我们身体能否通天,而在于我们能否反身而诚,以仁德之心体贴天地之德,下学而上达,而这样的“通天塔”,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可以建立起来的,因为我们都还有心,还有良知。到那时语言能相不相通,就不是很重要了,当然如果能明白这层意义,则相通意义更广大。正如《圣经》里所讲:“我若能说万人的方言和天使的话语,而却没有爱,我就成了鸣的锣,响的钹一般。”「Though I speak with the tongues of men and of angels, and have not charity, I am become as sounding brass, or a tinkling cymbal.」

《圣经》里还有句话是如此的:我们若彼此相爱,上帝就住在我们心田里。「If we love one another, God dwelleth in us.」在此,或许上帝早已给予指示:不必通过通天来窥探上帝,只要付出爱,彼此关心,理解,你其实已经“通天”了,因为上帝就在你心里了,难道不是吗?

我只是有感而发,从西方的“巴别塔”简单过渡到中国的“下学上达”,这是一种生命的学问,而人类需要这样的学问,更需要有扎实读经基础的孩子。相信他们今后可以下学上达,厚积薄发,返本开来,中西汇通,给人类带来幸福和谐的福音。相反,“满天飞”之教科书基础几乎是望尘莫及……

最后,回过头来,老师再祝福你能下学上达,博文约礼,志道乐学。今后放假有空,可以回来母校看看我们老师和你曾经的同窗!

                    英文班老师:胡文龙

                            戊戌 春

从“巴别塔”到“下学而上达”

相关文章

  • 从“巴别塔”到“下学而上达”

    ——给李文康同学毕业的话 当全书院师生都在祝贺你时,作为你的英文读经老师,为此我深感欣慰。因此,...

  • 下学而上达

    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 下学而上达

    立志设目标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信念和价值观,这些都称为上达。 把事情做成,需要知道我要什么?需要什么能力?如何才能获得...

  • 下学而上达

    孔夫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下学而上达,一般解释是,下学,学人事,学人情世故,上达,达天...

  • 下学而上达

    下学而上达,把你身边每件小事都做好,做到极致。 放假了,看手机小说,玩手机游戏,水喝的少,脸上长了两个火疙瘩。正好...

  • 下学而上达

    事有其理 波彻水源 大圣降临,创开化本,将欲拯拔诸有,同登彼岸。为道制戒,本非世福。 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

  • 学习笔记 你只管下学,自然上达

    子曰:下学而上达。 “下学”,“上达”根本就是一回事。 你只管下学,自然上达。 凡是眼能看见、耳能听见,口能说出来...

  • 2021-08-23

    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

  • 从巴别塔到柏林墙

    处在历史当口的人难以洞察事件的重大,人们对历史的概念向来是从现在向过去追溯的。若有先知者能够早一步洞悉某一事件在未...

  • 阳明心学核心思想:到底什么是下学和上达?

    有弟子问王阳明:什么是“上达”,或者:什么是道? 王阳明没有正面回答,而从“上达”的对立面、大家不关心的“下学”说...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从“巴别塔”到“下学而上达”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iagc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