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王朔还是停留在了高中时期,文风比较痞气,用词比较尖酸,这样的作者和作品也比较适合当时的年龄。自从为人妻、为人母之后,对这样的书总是避而远之。本身已经够刻薄的了,不敢再沾染丝毫。晚间躺下无聊,随意翻了翻手机微信读书,偶然看到了王朔的作品《我是你爸爸》,怀着放松的目的读了起来,不想,一读就是一个多小时过去了,这本书在不知不觉中已读完。
文中马林生和马锐这对父子的冲突与互爱,让我这个同为父母的不禁也开始参照反思。孩子敏感柔弱的心和父母粗暴强制的打击教育总是能擦出火花。尤其是文中马锐直言不讳地指出老师的教学错误而引起轩然大波之后,马林生熬夜写出一篇悔过自新的检讨书,而马锐拒不誊抄,父子俩之间进行了激烈的言语冲突,在打过骂过之后,马林生给儿子讲了一些厚黑学,儿子秒懂之后欣然接受。这个片段让我感触很深。
作为父母我们总是本能地想呵护孩子周全,给他提供最严密的保护而不被外界所伤害。我们想给他一个粉嫩的美好的世界,给他所有善良而柔软的东西,那些大圆满结局的电影,那些梦幻充满爱的童书,那些充满了正能量的人物传奇,从小到大那所有充满善意的包容······我们有意无意地屏蔽掉那些真实存在的丑恶和伪善,我们身先士卒地抵挡了那些灰色地带。然而,当伤害真正降临时,我们又恨其不争,埋怨孩子不懂得变通,不晓得分辨,不能够迂回,无法明哲保身。我们亲手剥夺了他认识真实社会的权利,我们给他粉饰了一个太平盛世,最后怪怨孩子没有火眼金睛。
在马林生痛定思痛后决定和儿子以朋友的身份平等相处,起初当然是一片欢乐祥和,然后我们几千年下来的劣根性依然在隐隐作祟。以长者自居,以父母自傲。一到情绪失控的时候,不是张牙舞爪地披着教育的外衣去恃强凌弱,就是站在一个道德制高点进行绑架。我们一把鼻涕一把泪地控诉自己养儿育女的血泪史,把孩子尿布时代的事一片片地抖露出来,三分事实七分夸张地进行演绎,说着说着没准还滴下两行辛酸泪,自己感动的不能自已。“你丫的小命都是我给的,还不能说你两句了?”还有如此这般的强买强卖,孩子木木地站在那里,他又在想些什么呢?我们没有思考过。
仔细想了想,我们身上背负着密密麻麻的关系网,和上级、下属、亲朋好友……我们都用心经营过那些关系,甚至很多时候我们还会刻意去维护,而在父母和子女这个关系上,是否用心去编织过?以为大爱无声默默付出他早晚会明白的,以为有浓浓的血缘既成事实不需要再去巩固这层关系,而这一切的“以为”都只是“你以为”!我曾为了验证一个儿童心理学上的论点亲自问了自己的宝宝和几名自己的学生。答案出奇的一致:孩子们都曾不止一次地担心会遭到父母的抛弃!我们坚定不移地爱着他们,而他们却诚惶诚恐地害怕抛弃,不觉得这中间出了什么问题么?或许是我们给的爱不稳定,导致孩子所摄入的安全感不充足,他敏感的心和有限的认知感知到这份爱极其容易挥发,像鬼魅一样来无影去无踪。当我们夹杂着各种主观情绪在居高临下的狰狞时,孩子那或怯怯的眼神或怒目相视的表情,或无处安放的双手或紧紧攥着的拳头,或许是在害怕失去你,或许就已是破罐子破摔想要失去你……
想及于此,悲从中来。这可是我们倾其所有的至宝呀!我们又怎么忍心让他对我们,对这个世界上他最信任的人产生陌生感和不确定?
放下手机,闭上眼睛,又想了这句话:
收起我们成年人的傲慢,教育,不是征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