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守风骨的人

作者: 此水无寒 | 来源:发表于2020-06-04 21:23 被阅读0次

          曾有人断言,中国古代文人的孤独意识最早可以追溯屈原。屈原出身于贵族,按理说他应该处于世家大族的簇拥之中,但是他在他的祖国和热爱的民众之中感受到了刻骨铭心的孤独。根本就在于他太特别,太早于觉醒,“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这一醒,意味着他高瞻远瞩地看清了虎狼之秦,主张联齐抗秦,同时尚美政,举贤能,向往尧舜仁政,更为独特的是他在《离骚》中提出“循绳墨而不颇”的法治理念,强调法度与绳墨的重要性。可是昏君馋臣以及时代的局限性是他难以施展抱负,最后连许多学生都背弃了他,使他陷入悲戚孤独,但思维先觉者的骨气就在此体现出来。在《离骚》的最后,屈原说:“国无人兮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屈原最终以自沉实践了自己的誓言,由极度的孤独愤懑而自杀,它显示了诗人决不觍颜从俗、枉道从势的人格,首开中国古代文人用自杀结束人生孤独的道路,影响到后来的司空图与王国维等人。

          我印象深刻的另外一人便是阮籍。《晋书》卷四十九《阮籍列传》载:“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反。”意思是说阮籍有时自己驾车,想去哪就去哪,不走正路,车没法走了,便痛哭一场然后返回。值得玩味的是“率意”与“不由径路”,说明他遵循的道路非常人的道路,他追求的也非常人的追求,我们无法判别这种追求的对错,但阮籍走得这条路肯定遭遇无数障碍,因而有“穷途”之说。这种文人特异的选择与行为势必把自己逼入孤独的死角。比如传记又说他“尝登广武,观楚、汉战处,叹曰:‘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登武牢山,望京邑而叹,于是赋《豪杰诗》。”登山而望,随之而来的就是登山而“叹”,这两个叹,便叹出他对这个时代不堪一面的透视和遗憾。

          如一些学者所言,中国古代那些有抱负有才能有个性的士人,由于受封建专制政治的压制和宗法伦理的框束,经常处于不被人理解,有时甚至遭人拒斥的境地,因而怀才不遇的孤独意识和时不我与的悲怆情感时刻笼罩在他们的心头。也正因为如此,孤独意识成了我国古代进步士人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表现孤独意识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一种传统。 (参考昝再利《略论中国古代文人孤独意识的三种类型》)

          让我以作家刘瑜《送你一颗子弹》中的一首诗作为此文的结尾吧,是她朋友写的,题目叫《一个人要像一支队伍》。内容是:我想象文革中的顾准,狱中的杨小凯,在文学圈之外写作的王小波,就是这样的人。怀才不遇,逆水行舟,一个人就像一支队伍,对着自己的头脑和心灵招兵买马,不气馁,有召唤,爱自由。

          所以我相信,孤独,是忧愁的伴侣,也是精神活动的密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独守风骨的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iinz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