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动静心打卡D7/R56(每轮7天·第56轮第7天/总第392天),欢庆又一轮静心打卡完成✅,暨简书码文打卡D1049天。➡️
![](https://img.haomeiwen.com/i12492264/21c118a6d946572d.jpg)
今天我们继续共读让弗洛伊德在百年后的中国落地生花的【意象心理学】创始人朱建军老师的著作《意象对话心理治疗》,题述内容摘记如下:
【认同】是最基本的符号化过程,也是一个心理动作,它是我们把一个新经验到的内容和过去经验到的内容或一个符号联系在一起,并把这两个东西看作“同样的”。
对应到语言中,认同体现为最简单的句子:“这”是“某物”。“这”就是我们新经验的内容,“某物”是我们已经了解的某个东西,或者说是一个符号。
在我们说“这是某物”的时候,或者我们虽然并没有用语言在说,只是在心里用任何方式去告诉自己“这是某物”的时候,我们就忽略了“这”和“某物”的区别,我们就会用同样的方式对待这两个事物。
我们的这个“心理动作”就会把这两个事物拉得更近,认为两者更相似。
我们还必须注意,认同过程并不是一个冷冰冰的认知过程,而是带有情感的。我们的认同可能是和喜悦的情感相联,也可能和无奈、悲哀的情感相联。带有的这些情感越强烈,这个认同就越稳定。
![](https://img.haomeiwen.com/i12492264/6990b011b2ae1d07.jpg)
最重要的认同过程是对自我的认同。
当我们说“这就是我”或“我就是如何”的时候,我们就把现在所经验的内容和“自我”这样一个心理结构联系在一起了。
另一个重要的认同过程是【对他人的认同】。
当我们认同于另一个人,比如父亲、母亲、一个喜欢的老师、故事中的英雄和美女,我们就把“自我”的心理结构和在我们心目中的那个人的心理结构联系到了一起,并且会产生一种影响,把自我的经验尽可能地塑造为和那个人的类似。这样一个过程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
我们把自己看作什么人,我们认同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在我们创造的【心理现实】中,我们就是什么样的人。
当然,正如罗杰斯所阐明过的:
如果一个人的自我概念和他的经验总是不一致,比如一个自以为温和的人实际上内心常常有巨大的愤怒。这里就有一种不和谐存在。他必须不断压抑和歪曲自己的真实经验,才能维持原来的自我概念。
不过,在他还能成功地压抑和歪曲的时候,在他的主观世界中,他看到的心理现实依旧是:自己是一个很温和的人。如果别人想告诉他一个“事实”——“他很粗暴”,这个别人实际上是错误的,因为粗暴是你看到的心理现实,而温和是他看到的【心理现实】——
每个人眼中的世界本来就是不相同的,在主观领域中,谁的观点对自己来说都是真实的。
别人对一个人的看法,在被这个人接受后,就可以成为这个人自己的认同,从而大大影响这个人的自我概念和行为。
这也就是所谓“心理暗示”的基础:
很多人赞扬某女孩漂亮,如果这个女孩接受了这些赞扬,她就会把自己认同为“漂亮的女孩”,从而在行为上也符合漂亮女孩的模式。如果她不接受这些赞扬,别人的话就不会有这样的作用。
![](https://img.haomeiwen.com/i12492264/602554f2241c4b8c.jpg)
正如对同一个动物,不同国家的语言有不同的符号,但是并没有谁是错的。选择什么样的发音和文字来描述某种动物,对某个民族来说,一开始是任意性的过程。
只是到了后来大家都接受了这个词之后,对后来出生的这个民族的人来说,这个词才不是任意的,而是后来人必须接受前人的说法——对后人来说,前人任意创造的结果是一个要去接受(有时也可以反叛,但是不能不看到它的存在)的现实,我们可以把这个现实称为“社会现实”。
因此,至少存在着三种现实:【物质现实】是由物质世界形成的;【社会现实】是由前人的精神创造形成的;而【心理现实】是每个人自己创造的内心世界。
![](https://img.haomeiwen.com/i12492264/6fca6fd7b70300d0.gif)
我是水沐,【自我认同】是心理学里很重要的概念,孩子通过外界和重要他人的反馈,构建着其自我内在的价值体系。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说在精神分析中,在孩子幼年和心智成长期,【好客体】的存在是多么重要。
而【投射】和【移情】是内摄后的外化,是关于我们因为【认同】而产生的【心理现实】,它有时甚至比真实的现实,更容易触发我们的情绪开关,是为我们修进的功课吧!
共进同在!一路启发!✊✨
![](https://img.haomeiwen.com/i12492264/dba9c0e56e7358df.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