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想法哲思
道德经第三十三章讲解

道德经第三十三章讲解

作者: 杭州證道文化工作室羅懐江 | 来源:发表于2019-11-17 22:31 被阅读0次

    【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上一章最后讲,“犹川谷之于江海”,

    零零散散在所有的具体事物发展上面,

    在其中的贯穿流通,都是出于人生长远的成长向上,

    所为之实现的积聚之处,在事物的形态上在完成人生之道。

    到这一章首先就在讲,“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认知事物的外在发展,在作这个认知的时候,我们就要看到,

    这是在为里面的人生,能够在事物内在的空间里面,

    打开一个成长发展的局面,从中得到生命意义上的兴起,

    所以它表现出来的,是在为人生内在本质状态上的发展,

    这就是我们撇开表面,知道所有在事物形态上的认知,

    其实是从形式上,深入达到对于人生内在活动的实质认识,

    然后,从表象上,看到其中的本质以及它们的变化,

    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做人不光要有知识,更重要的是还要有智慧。

    在这里,因为“知人者智”的“者”字,

    在这一章里出现的比较多,我们就把这个字的意思简单讲一下,

    《说文解字》里说:者,别事词也。词,意内而言外也;

    也就是从事物的这一面,反映出人生那一面的情况来。

    前面知道了事物发展的形式之中,一切取决于人的内在因素,

    那么,从自己的人生意义上,寻求发展途径的时候,

    对于事物的认知,就不应当放在事物发展的本身,

    而是要看重人生的内在状态,而且,要把它表现在人生道路的本质上来,

    这才能看明白自己的人生之路实际应该怎么去走,

    并且,也在为大家在其中的发展带来光明。

    在这个认识上,跟前面一段讲的不同的地方在于,

    虽然知道在事物发展上是怎么回事,但是在自己的取舍上又是另外一回事,

    也就是说,要做到真正从事物的形态之中,

    去对待人生内在的本质发展,表面上是要让自己走上外在的人生道路,

    在深层次的意义上,首先是要自己处在人生本质的内在状态上,

    对照起来,才能把智慧作为运用,看透所有现实的情况,

    然后把人们在其中的发展,放到一个共同的道路上来。

    《礼记·大学》里所以说“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在我们做到的这个认知上,并不是所要寻求事物发展的道路,

    才能在世间万象当中,能够明明白白的看穿其中的本质问题,

    从自己以人生主体的认识上,透彻在现象当中的根本问题,

    做一个明白人,而不是在事物的认识上,以自我为主,

    就像只是去看人们在这个事情上对不对?讲究这个事情是什么道理?

    事情应该怎么样去做之类的,越是放在表面的见识上,

    越没有核心判断的能力,越是让自己愚昧。

    还需要更多说明的是,在前面讲的,

    从智慧上的认知,和明白自己所要行走的人生道路,

    这两者都是在脱离事物的表面,对于自身来说,

    都是处在一种心灵的状态上面,用心感受,用心成长,

    用心感受是不够的,所以还需要强调心灵对于自己的主体地位,

    这里面就出现了两个部分上的问题,

    一个是在对外界真实的感知上,自己的意义在哪里?

    还有一个是,在自身意义的发展上,怎么样认知从外界所能得到的道路?

    这两部分,其实在自身意义上是自己的事情,在外界的发展是外部的事情,

    就像人生意义是属于每一个人的,这是自我所要明确的,

    但是在对外的发展上,如果还是以自我为主,

    那么自我就会要成为外在状况上的中心,万物皆为我所用,

    事物的发展可以为我所用,智慧可以为我所用,甚至所有的人都可以为我所用,

    这个中心是立不住的,就像外在的事物,是在它其中的人生内涵上运转,

    道德经讲究的无为,就是在这个人生本质上的不可作为,

    但是为此在事物上的无所不为,就是要在它的内在本质上得到正确体现,

    这不是从我们的自我上可以完成的,而且,并不是为自我完成,

    我们曾经讲,自我只有在无我上得到实现,就是这么一回事,

    也就是自我的意义,在事物的成长过程当中得到实现,

    要做的就是,在事物形态上建立正确的道路,从中透过自己的实际发展,

    通过自己在人生本质上的发展,为其中的人们回到自己人生的本质上,

    让事物的发展具有了在它内在本质上的转化,

    在这个过程上,“我”只是一个认知到外界本来应当具有的正常状态,

    而且去完成它的行者,“无我”所以是事物能够被人为完成的前提条件,

    这也是每一个人,在实现自己人生意义的“自我”,

    能够走上“无我”所通行出来的外在道路,

    处在事物发展的层面,就是自我的状态,也就是以自我的意识为主导,

    而深知人生内在本质的发展,就需要灵性的领悟来做到,

    也就是对于外界深度的感知,只有在自己的内观上才能得到,

    这是对等的,内心的深度,对等于在事物之中的深刻认识,

    虽然对于心的描述,就像电波,没有形没有体,没有办法直观表现,

    但是它还是能够通过示波器显现出来,“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也就是这种示波器,把通往内心的桥梁建设起来了,

    让我们体会到内心的状态和它的应用,然后,从意识的主导,来到心灵的主导,

    在自身的体系上,完成升格,所以我们一直讲,文化不是理论,

    就像在这个描写上,这就是通过文化的引导在达到修行,

    而且认识到,修行不是向外所能得到的,只有从自心的内观上来获得,

    从出生以来的不知道,到能够自性具足,免不了这种过程。

    “自知者明”这句话,我们把它多讲了些,

    也是需要从这句话上,让每个人来了解自己内心的存在,

    除了体会到这句话本身的意思之外,还能够知道它是怎么做到的,

    也就是在自己确实所要达到的这个状态上,才能认识到这句话的实际操作,

    同样的,在这个状态上认识到真正的自己,也是非要内观不可的,

    就像我们前面讲的,自我的人生意义,要是放在意识层面来认识,

    就像在云山雾罩里面要看清楚全景,这是没办法做到的事情,

    从内观上看到真实的自己,在自我的觉察上深度认识自己,

    才能从这个世界的真实认知上,知道自己存在的意义,

    就像每一个人面对自己的事情,而所有的事情之中,人们在里面寻求发展,

    同一件事情的联结,让自己和内在的人们走在共同的道路上,

    这种相互的关系,归根到底,都是让自己和大家从道来行走人生,

    虽然每个人的人生意义不同,在所有的人生意义上,

    都是通过这个认识来建立和完成,也就是每个人与道的相和,是没有差异的,

    而在这个认识上,产生每个人的个体意义,都大不过这个本质的基础,

    只不过是每个人的个体不同,因人而异而有所不同,

    从这个上面来明白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位置。

    接下来要讲的,“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也是要从,对外界事物的认识,来确定自己的做法,

    事物的外在形态,除了前面讲的,为内在生命意义上的兴起,

    还有一个基本功能就是,为人生内在发展的实现,

    在担负事物的发展上,能够胜任这个任务,

    表现出它在人生上的外在成就来,就有了在事物发展上的力量。

    打个比方来说,就像车子在开动,它的动力来自于发动机,

    这个动力,又是因为人坐在里面踩油门,但是真正力量的来源,

    是人坐在车子里面踩油门之前,想要去到达的那个目的地,

    也就是在一切事物发展当中,这才是内在根本的原动力。

    认识到这一点之后,我们在长远的目的地上,

    寻求成长的途径,就要担负起人生在其中的发展,

    把胜任事物发展在朝这个目的上的前进作为自己的使命,

    表现出,从事物的相对实现上完成人生内在的成就,

    在追求事物长远实现上的原动力,就成为,

    大家齐心协力往这个目标去努力的强劲,

    而不是靠事物发展的意义来推动大家做事情。

    这里面的区别,也就是自己在做的事情,

    并不是在自我目的上的实现,

    而是在为人们在事物当中所能得到的实现,

    也就是说,自身的成就,只能来自于事物发展的这种方式,

    违背了这一点,原本能够得到的动力就会变成阻力,

    已经完成的建设,总有一天会被推翻,

    就像强迫人们去完成的阿房宫,最终会被它的建设者们所摧毁。

    而我们看到,在社会工作上的每一个人,

    何尝不是在为别人在做事呢,只是我们的眼睛常常看在事情上,

    经常会丢掉了,从人们的需要,来做好自己的事情,得到大家认可的初衷。

    而在要做的事情上,把这种方式,当作是满足自己需要的手段,

    然后我们看到,各种各样作假的东西就出来了。

    还是要回到自我和无我上来看这一段话,

    自我的成就,和无我的完成,是做到这个实现的前提,

    跟前面一段讲的意义和道路搭配起来,

    对于一个人在世界上,在本质认识上的神态就显现出来了,

    在这个显示上,有一个很微妙的东西在里面,

    也就是自身的意义和成就,看起来是属于自己的,

    而其实是不归于自己的,是归属在那些所有被完成的,和将要被完成的造就里面的,

    每一个人相互交融着别人的道路和实现,在完成着人类整体发展的义务。

    体会到这一点,就能感受到,对于自我所有存在的感知都是空洞的,

    所有自我的意识都是虚假的;而正是因为这种空洞,才能得到最最充实的满足,

    虽然这种满足仍然还是外在的,但是,它已经被融入了自己的生命历程中,

    或者,更加准确的来说,是让自己融入了,道所畅行在世上一切灵魂的流程之中。

    自知和自胜,既然一切的发展,都在朝这种进度上在进行,

    后面讲,“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认知从事物的实际状况,可以让人生的行走立足在这上面,

    也就表现出事物在人生形态的向上发展,在这之上得到的富足,

    是在人生实际发展上,所能够取得足够富有的地方。

    从这个认识上,强劲的实行人生的道路,

    表现出人生成长实现的目标,就有这个信念,

    去竭力争取,虽然面对千难万险,也能保持着坚定的意志。

    人生的发展走上了事物的形态,但是也不能让自己走丢了,

    最后一段讲,“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不能丧失的,是得到人生发展的内容,取得在事物形态上的取材,

    这就让人生的内在成长,表现到实际情况的前面去了,

    在现实状况的后面,能够进化人生不断发扬出来的久远。

    在这个认识上,所以可以做到,

    人生内在的不断更新,虽然隐没在事物的发展之中,

    然而,并不是消亡在追求事物形态的愿望当中,

    “死而不亡”,把人生的生机表现在事物发展的提高上,

    这种从内在造成事物发展不一样的质变,

    也就能够使事物的形态,在人生内在的心愿上,为之永续不绝。

    这就像,“生还是死,这是一个问题”的问题,

    这个问题的回答本身是毋庸置疑的,

    只是我们通常看不到这个问题所指的情况。

    在事物里面求生存,还是被事物发展所埋没,

    两条路必须选择其一,不能主动的生存,就会被迫灭亡,

    所以救亡图存,在历史长河之中,这种曲折,这种停顿,

    甚至是倒退,在其中造成的一些波澜,并不是一个主体趋势,

    恰恰在险恶当中,人类突破性的发展越加在发生,

    这才是人类发展在时空状态上面的大势所趋,

    在这里面,就是人类追求更好未来的天性,永远不会停止它的脚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道德经第三十三章讲解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immi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