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似乎也越来越多了。新闻上时常有孩子与家长沟通不畅离家出走的,父母辅导孩子学习崩溃的,夫妻之间沟通不畅分居甚至离婚的,仅2018,全国就有97.4万对夫妻登记离婚。总之,现在各种因沟通不畅引起的报道不计其数,其中不乏有悲剧发生。
到底是什么让我们在越来越好的生活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矛盾呢?曾经我以为,可能是因为我们生活节奏太快了,让人们没有时间沟通了。直到我看到马歇尔·卢森堡所写的《非暴力沟通》这本书,我才真正意识到,人们的矛盾很多时候并不是因为缺乏沟通,而是沟通的方式不对。
图片来源于网络马歇尔·卢森堡博士是国际性缔造和平组织非暴力沟通中心(CNVC)的创始人和教育服务主管。由于在促进人类和谐共处方面的突出成就,2006年他获得了地球村基金会颁发的和平之桥奖。卢森堡博士早年师从心理学大师卡尔·罗杰斯,后来他发展出极具启发性和影响力的非暴力沟通的原则和方法,不仅教会人们如何使个人生活更加和谐美好,同时解决了众多世界范围内的冲突和争端。
我们尝试与人沟通,最终的目的是为了让爱融入我们的生活,是为了让尊重、理解、欣赏、感激、慈悲和友情主导我们的生活,而不是让自私自利、贪婪、憎恨、偏见、怀疑和敌意影响我们的生活。我们需要通过有效的沟通构建一个有爱的世界,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和谐、更有品质。
那么我们到底该怎么沟通呢?很多时候我们理解的沟通,仅仅是与人交流。而此时,我们更在乎的可能仅仅是谈话的内容,而忽略了谈话的方式。我们很少会在意被人的感受,也很少留意因为我们的话语对自己和他人造成的痛苦。
正如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在《非暴力沟通》这本书里所说的,非暴力沟通的要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不带评论的观察、清楚的表达感受、表达自身的需要、请求帮助。
在我们想与他人进行沟通前,我们应该首先平静的观察所发生的一切,而不应该盲目的去评论或者给他人贴上负面的标签。如果我们带有评论的去观察,我们就会不由自主的进行比较、进行道德评判,过分地强调我们自身的感受,而忽略了他人的感受,认为不符合我们价值观的就是邪恶的,让我们更喜欢强人所难地强迫别人按照我们的期待去生活,而回避了属于我们的责任。所以在沟通中,我们更应该尽可能多的使用一些中性词,而放弃那些具有表达想法倾向的词语,如“我觉得”、“我认为”等等。
很多时候我们与他人沟通的时候总喜欢兜一个圈子然后拐弯抹角地说出我们的需要。可能我们自己的想法是让自己避免尴尬,其实这恰恰犯了非暴力沟通的大忌。很多时候我们总以为别人会理解我们隐含的意思,但事实上别人理解的仅仅是我们表达的字面上的意思,而且他人理解的意思可能和我们理解的意思还会有很大的差异。其实,拐弯抹角地请求别人的帮助,往往会让人根本无法捕捉到我们真正的需要。此时,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具体地说出内心的需求,清楚地告诉对方我们想要他们怎么做,这样我们就可以更快地得到对方称心的回应。
非暴力沟通不仅可以避免伤害到他人,同时也可以让自己心情舒畅。熟练地运用非暴力沟通,可以培养对自己的爱,让我们在遇到挫折时,可以接受不完美的自己,直面人生的苦难,重获生活的热情。非暴力沟通的意识和技巧,可以让我们不再试图去批评自己和他人,而是用心去了解我们的需要,然后采取行动去改变现状。
也许很多人会觉得非暴力沟通真的好麻烦,需要注意这么多地方,需要这么多的技巧啊,而且可能还没有强势的暴力沟通效果好。其实,你错了!在《非暴力沟通》一书中明确指出,非暴力沟通其实很简单,就是当别人需求我们的帮助时,能放下自己的想法和判断,全身心地去倾听,在确定他人表述完成以后,再去表达自己的感受。而当我们与他人沟通时,要清楚明白的具体表述,不论是寻求帮助还是表达愤怒,不要让他人去猜,因为没人是寄生虫,不可能准确理解他人的想法。当你真的习惯了非暴力沟通以后,你会发现,你的生活充满了爱与善意。
图片来源于网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