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媒大学6天的学习告于段落,拿着结业证书,看着合影中大家热情洋溢的笑容,我深深感受到这就是中国传媒大学知识、文化输出的成功案例。
这六天的魔鬼训练营,课程从早9点安排到晚9点,每堂课后小作业和最后大作品的展示任务时刻萦绕在小组成员每个人的心理,带着任务学习,发动内驱力疯狂的汲取知识、疯狂的开动脑筋,压力交织着兴奋,痛并快乐着。
10人小组组建前还是天南地北素未蒙面,6天的朝夕相处、同频共振,组员们都积极主动的参与,零基础学习音频设备、录音、剪辑,声音优化提升、文案创作、海报设计,大家有探讨、有启发、有争论、有反思,灵感与火花在全情投入中迸发、燃烧。
最后的大作业音频展示可谓数易其稿,从主题、形式、内容、文案、配音、音效,海报,无一不细心考量、斟酌,边学习边改进,边改进边精进,对台词的措辞、音效的强弱、海报字体的大小等细节不断的打磨,到临近上台展示,小组成员们还在对答辩稿进行优化修改,最后台上的完整呈现是对小组认真专注的回报,也是对一周以来授课成效的最好检验。
对传媒工作的极度热爱是我在中国传媒大学老师身上看到的突出特点。名校老师们的专业专注是共通的,所以才造就了与众不同。但是对自己所学所做的极度的热爱并不是所有人都具备的。
热爱是一种内驱力,这种动力会让你眼中有光、心中有梦,感动自己,感染他人。这也让我反思,对工作的热爱有几分。怀着完成任务、交差、不出错的心态做出来的作品和自己感兴趣、热爱做出来的作品是不一样的。完成任务的作品不一定不好,但是随着作品的完成它的生命就终结了,永远是从零开始,是没有突破的重复。而怀着热爱完成的作品起初不一定好,但是他是有无限生命的,可以不断优化迭代,是螺旋上升的。
所以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希望对自己的所学所做怀着热爱的态度,让自己的时光与无限的岁月对接,回头看走过的路,回忆时满满的价值感,而不是空虚与遗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