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从古典老师的更文中学到一个新词:精力管理。我们总是很羡慕那些每天很忙依然精神饱满的人,因为我们总是面对工作或者各种事情,还没开干就觉得很累,回家了总想葛优躺,即使周末休息啥事不干也觉得没啥精神,其实和精力管理有关。
精力管理这个词,我们听得较少,更多的是时间管理,这两者之间有相似之处又有很大的不同。在我的理解里,时间管理,是通过合理规划事情使我们有限的时间得到合理利用。精力管理,则是使我们在各项事情的时候保持好的状态,从而做到事半功倍,提升效率。
在古典老师的文章分享中,精力管理分为:体力、精力、心力三个部分。
体力,很好理解,就是我们有足够的体力和能量去做事情,而不会因为体力不足无法支撑。恢复体力的好方法就是吃好睡好,人就像一个机器,需要正常运转就需要不断补充能量,我们需要的能量就是吃饭带来的能量以及睡眠带来的能量修复。
精力,说的是一种情绪状态,我们要让自己处于较高情绪等级,做事情才会有干劲。修炼的方法是冥想,我虽然没有理解为什么冥想能带来如此大的作用,但看到很多大佬都在提倡冥想练习。关于情绪调整,目前我以情绪密码课程进行训练,也是非常有帮助,可以让自己察觉自己的情绪,也能调整自己的情绪。
心力,是我不太理解的。我经常听到说心很累,不是身体上的疲倦,而是心感觉累,我想这大概是心力未管理好的体现。在古典老师的文章中,给了一个让心不累的方法,那就是每天早上起来,先列出今天最重要的3件事,然后从最难的开始,就会发现一天畅通无阻。这个方法很熟悉,在很多时间管理技巧中有看到,但我并没有很好去践行,原因是我的惯性思维模式,我习惯列出很多事情,从容易不费事的开始消灭,每完成一个就有成就感。这样做的弊端是虽然做了很多事情,但最后可能没有完成最重要的和最难的事情,自己要刻意练习的能力没有去做。这种模式就像上学的时候老师布置了很多作业,我的习惯是把自己会的先做完,最后剩下难的,但前面的作业花费了我很多时间,我已经没有精力和心力再去做这些了,就选择不做了,而做作业的目的是巩固知识,本身就会的其实训练意义不大,不会的还是没有得到训练,依然还是不会。回顾自己以前做作业的模式,我之所以用这种方式,主要有以下原因:
难的花了很长时间也没有做出来,但还影响做其他作业,害怕老师批评,就选择先做简单的后面做难的,难的没做完也能被老师理解,而难的易的都不完成肯定会被批评。现在想想,当初自己做作业的核心目的是不被老师批评而不是巩固知识。我后面与成绩好的朋友交流,他们读书时代的学习模式是:会的不做,不会的就会认真做。
我再一次察觉到过往的学习习惯会形成惯性思维模式,这样的惯性思维模式又会影响后续的工作习惯。反之,要从根源性解决问题也是需要追本溯源,找到自己问题的症结所在,而这些症结都起源于从小养成的习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