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优秀作品荟萃学生作品展
29人参加的团队学习,只有四个人完成任务,处罚了25人,究竟是谁

29人参加的团队学习,只有四个人完成任务,处罚了25人,究竟是谁

作者: 砥厉大叔 | 来源:发表于2019-01-25 23:16 被阅读2次

    刚看到关于分享文章和写感想的统计数据,觉得非常有意思。现在我们做一下简单的数据分析。

    29人参加的团队学习,只有四个人完成任务,处罚了25人,究竟是谁的错

    参与这项学习分享活动的共有29人,合格的只有四个人,其余25人均被罚款10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针对这种学习方式,我们有这样几个疑问:

    1、用罚款的方式来促进同事们的学习,是不是最好的的办法?

    学习本身其实是很私人的事情,如果不是极度与其工作相关,采取强制学习的方式并不是最好的办法。就学习来讲,如果不是工作相关,每个人学习的目的、兴趣方向和学习方式会各不相同,在这个事情上如果搞一刀切,未必能达到我们想要的效果。

    2、想要解决一个问题,罚款是唯一的办法吗?是最好的办法吗?

    我们究竟想要通过这项考核来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的?目的不明确或者我们想要达到的目的不能够被大家完全理解和认同,就不能激起大家学习的热情,如果这项任务变成大家的负担,成为大家不得不面对和应付的考核目标时,那就会适得其反。

    这项学习和分享的制度首周执行,首周统计就直接伴随着每人10的罚款,是不妥的。惩罚应该是所有管理手段当中最后或者没有办法时所采取的办法,是最简单粗暴的办法,不得已而用之。就如我们的政府,即便是面对着真实的犯罪,也还是本着治病救人的原则。

    古人讲:不教而诛是为贼。我们做一项工作,是否做了足够的宣传推广,争取大家都理解和支持?出现这种大部分人没有完成的情况,我们有没有尽到提醒的责任?有没有对这种情况进行详细的分析,查找导致这种局面出现的真正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如果这样做了,我相信不用罚款,大家也会自觉完成。

    说到罚款本身,如果真的执行,我想要罚的也不仅仅是10元,而应该是200或者是500,让大家看在心疼钱的份上,也会记得应付一下,毕竟这并不是很难的事情。

    3、分享一篇文章,写一点心得,作为一个管理者其实是很容易的事情,尤其是没有质量要求的情况下,为什么绝大多数人没有做到?我知道这个群体中有很多人都是学习和分享的高手,他们每天阅读大量的文章和资料,为什么他们却没能完成任务?

    原因有很多:

    (1)很多人或许并不知道或者不清楚,这是我们宣传推广不到位。很多要切实执行的东西,仅仅在相关的微信群里发一下,很难做到 有很大的宣传效果。这一点可以学习人大法律修改完善的办法。我国人大修改完善法律总是选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让大家参与讨论,完成修改草案后,还要进行一段时间的公示,这其实就是宣传的过程,等法律执行时,相关各方也基本都知道了。

    (2)大家从心理上并不认同的这样的学习方式,这或许是因为我们没有将学习的目标和意义讲明白。学习是一个很主观的事情,如果本人没有主动的意愿和动力,仅靠外力是很难有效果的。

    4、中国有句俗话叫“法不责众”,但是这占比接近85%的仍然被处罚,究竟是什么原因支持决策者如此坚决的执行规则?

    这个问题其实很敏感,因为规则的制定者和执行者都是领导,给他们提意见得有“逆龙鳞”的勇气。但这个问题既然提出,就有必要回答。

    (1)决策者对自己制定的规则非常自信,他们自己对规则的正确性深信不疑,只要出错,错的肯定是执行者,所以即便是几乎所有的人都没有完成任务,这些领导也会毅然决然的进行处罚。从来不会怀疑自己的决策是否还存在着不完善的地方。

    (2)对于罚款的效果深信不疑。

    这类的决策者对于罚款的功效深信不疑,这种办法简单易行,包治百病,而且有时候确实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简单的处罚真的能结局所有的问题,尤其 是心里、心态上的问题。

    (3)一味地用罚款的办法来解决问题,是否还有懒政的心态在里面呢?

    建立学习型组织、强化团队学习本身是一个非常好的事情,但是我们做任何事情都应该有明确的目的。那我们这件事情的根本目的有说什么呢?我认为应该是通过团队学习来提升大家的执行能力和工作效率。反观我们漫无目的的转发这些这些搜来的文章、分享心得是否能够达到上述目的?而且不同岗位的员工对学习的要求也是不同:内容不同、方式不同甚至学习的强度有可能千差万别。所以我们能不能将团队学习这项工作做进一步的分解,做得更加有针对性、更加具体,更加贴近我们的工作实际呢?建立学习性组织是一项很复杂的系统工程,仅仅靠在微信群里发一纸通知,加上罚款10是不会有很好效果的。

    5、将个人学习当做分内工作来考核究竟是否合适呢?

    这个问题是很值得探讨的。前面讲过,学习本身是一个很私人化的问题,即便是与本职工作密切相关的团队学习有很大一部分也是个人化色彩很浓的活动。

    团队学习中有刚性指标的部分是可以进行量化考核的。例如,操作工学习操作规程,打字员的录入速度等,是必须要在规定时间达到规定要求的,如果达不到元要求,是可以进行相应处罚的。

    而很多关于提升员工软实力的学习,虽然也会与工作岗位有关,但却很难量化考核,只能鼓励和引导。

    所以这项工作要做,就不能等闲视之。

    6、还有没有更合适的方法来促进大家都积极参与学习?

    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学习方法有很多,但这个世界上没有最完美的学习方法,合适的就是最好的。学手艺,适合师傅带徒弟;学习操作规程,适合团队培训;而提高个人素质、软实力,则这种转发和分享,或许是一种很好的办法。要寻找最合适的学习方法,就需要我们沉下心做细致的工作。我们应该仔细分析每一个工作,为在这些岗位上工作的员工量身打造最适合他们的学习方法,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团队学习这项工作就会非常有起色。

    7、将我们的工作推进通过微信群来办理,能否得到我们想要的效果?

    最后这个问题其实和团队学习没什么关系。我想说的是我们的工作方法。

    现在,我们很多工作是通过微信群来推进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充分利用最先进的科技手段和工具,是很好的事情。例如利用微信群来进行沟通和工作。但是做任何事情都应该有个度。如果做得过了,就会适得其反了。比如,现在有很多人喜欢将自己一段时间做的工作列表上传到微信群里,很容易就能让大家看到自己的成绩。但是问题就来了,那些没有向群里发工资列表的人是否就等同于没做任何工作呢 ?那些工作列表里没有列出的工作内容,是否就等同于你没有做呢?

    还有我们制定规章制度时,将定好的制度王群里一发,是否就等同于我们的工作已经做完了呢?这些工作的效果是否能够符合我们最初想要的要求?

    在微信群里发东西,能起到宣传、推广、学习的效果吗?由于真心问题遍布于我们工作的方方面面,应该引起我们注意和思考。为什么我们的沟通如此便利,而我们之间的隔阂却越来越来深?我们越来越难以准确的理解对方?

    微信群还有一个很大的不方便,就是先前发送的重要信息会很快被后来的信息上推得无影无踪,尤其是在几十个乃至几百个回复的推动下,更是爬楼也难以找回了。也就是在很多大群中很难看到重要信息的原因。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9人参加的团队学习,只有四个人完成任务,处罚了25人,究竟是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jlbj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