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初级研修第四讲《一次性心理咨询(SST)实操》。据统计,大部分咨询在第一次过后即告脱落,原因不得而知。这对心理咨询师也提出了挑战,如何把“第一次”咨询或者“每一次”咨询作为“唯一一次”咨询,给求助者尽可能提供帮助呢?李老师总结了十二条经验,可谓干货满满!
一、强烈的时间观念 一般每次咨询在50分钟,争取前15分钟,将来访者转化为求助者、判断需要解决的是否是心理问题、符合咨询目标七要素,确定本次咨询目标;到45分钟进行提醒与总结,布置家庭作业,建立与对方链接;指导思想“假如只能活三天,会利用生命的最后三天做什么”延伸到“假如来访者只给我一次机会,我该提供怎样的帮助、如何帮助”;我的回答不能迫于时间的压力,求助者需要的是我从容不迫地具体操作。
二、不要野心太大 不要把自己当成无所不能的上帝,克服“上帝情结”;在“求”与“帮”之间有个“缘”字,可以消融心中的情结与野心;保持基本态度“创造性中立”,接受任何存在的自然呈现,相信来访者的自然成长而不应受任何特定结果的束缚,象园丁一样为其提供适宜的条件,静待花开;心理咨询的主要功用是陪伴,“我的能力非常有限,最终效果取决于您的努力”,咨询师不再有那么大野心,来访者期待也降低,获得好的效果自然容易一些;先从小目标开始,再大的野心也要付诸行动,让求助者与咨询师都能由头脑中想和嘴上说变成一点一滴去做!
三、鼓励求助者情感流露 情感流露可以暴露“情与欲”,这属于一级名词,到了人的根本。不鼓励情感宣泄,会伴随失控。情感流露是在意识掌控下的情感表达,即“去压抑”。心理成长得益于适应性压抑,会延迟满足,但接受自己的情欲。心理问题的产生是自我否定性压抑的结果,觉得不该满足而试图杀死自己的情欲。咨询师应“尊重、热情、真诚、共情、积极关注”与来访者发展关系。
四、谨慎的积极 不是“盲目的积极”。即盲目乐观,即使有明确目标与持续努力,理想也不一定实现;不是“谨慎的静观”,SST需要想尽办法打破僵局或避免陷入僵局,不断扰动,进攻;不是“积极的谨慎”,重点在“积极”,心理问题大多因为消极被动所致,所以“谨慎”是次要的。
五、不要过分重视诱因 要有“果因思维”,解决“因”也不能改变“果”,用果索因,找原因是为了防御。来访者来咨询,一般只说一个原因,要帮他找N-1个原因(生理原因、心理原因、社会原因)。不过分重视诱因,一是基本不去询问是什么原因造成来访者问题,而是让其思考是什么使得问题得以维持。二是少提问“为什么”,更多问“为了什么”,使来访者获得“继发性收益”。
六、把事实性查询控制到最低 真实可以分为“真实的真实”和“描述的真实”,来访者讲的是“故事”,任何故事离不开记忆,记忆是基于当下的建构。因此不在于来访者讲了什么故事,而是看他怎么讲的,伴随着什么情绪,需要满足什么欲望。具体操作,一是重视软信息忽略硬信息,如悲惨的故事,重视悲惨,忽略故事,二是将来访者的心引入当下,而不是过去(悔恨)和未来(焦虑),如提问“当您讲小时候被人欺负,我看到您流泪发抖,您能具体描述一下此时此刻的感受吗?”,三是对来访者心理问题进行解构。如提问“如果您不知道抑郁这个词,您如何向我说清楚您抑郁了?”,再比如儿子上网成瘾,问母亲“孩子父亲的看法和您一样吗?”
七、避免谈话走上岔道 提前知道“正道”与“岔道”;时刻以咨询目标为导向;根据咨询目标时刻控制会谈内容与方向,警惕被催眠,且能从岔道上回来。
八、不低估来访者的坚强 相信来访者有强大的自愈能力,来访者的信任完全能承载我们大胆的面质,来访者心理承受力超出我们的想象。
九、不高估来访者的觉察 保持觉察才能让一个人活在当下,健康的自我功能便有望恢复。
十、辨认出一个焦点问题 即如何与求助者商定咨询目标,有三步:找出求助者主要问题、确定从哪个问题下手、商定咨询目标。
十一、探索然后试着解释 解释的深度不会高于理解的深度。坚持解释三次,来访者仍不接受就要放弃这个解释,但要让对方无意识地听到你的坚定。
十二、利用交谈启动解决问题的过程 SST没有下次,只有这次。也就没有这次与下次之间。
李老师最后总结三样法宝: 1、开始咨询时,稳住别急躁; 2、避免依赖,学会共情; 3、设定目标,采取行动,布置作业,避免脱落。用行为影响行为,用行动对抗焦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