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甲在《好好学习》里谈到“解释问题的三个层次”中提到预见性认知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对问题的界定:我们面临的问题究竟是什么?
举个例子:孩子不听话该怎么办?我界定的问题是:如何让自己的意见更有效地影响别人?
另一个例子:对于女儿乔伊丝入学的事情,父亲界定的问题是:我们的存款够不够?而母亲界定的问题是:怎样让女儿离开牙买加?问题不一样,答案也就不一样。
我们对生活和工作感到困惑,可能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没有弄清楚问题究竟是什么。如果能界定好问题,答案便不难找到。
那么,究竟要怎么界定问题?
1、一层层归因,最终取得“可操作性”和“本质性”的平衡。第一个例子的第二个角度剥开后发现问题不在别人身上,而在“我”身上。在清楚“问题属于我”这个本质之后,解决问题就有了很强的操作性。
因为自己的事可以通过管理好自己的想法和情绪来改变。他人的事和老天的事留给他人和老天去管。
同时,将承担个人责任作为解决问题的关键点,从而摒弃推诿、抱怨、拖延、执行不力等通病。
2、分析问题与梦想目标关联度,让价值排序帮你做决定。第二个例子第二个角度是脱离现实具体的问题去看更远的未来。因着那个未来,便找到了解决眼前困难的力量。近期在考虑的问题是“该不该放手让孩子住在奶奶家?”就这个具体问题表面上看是我要在我的生活工作和孩子学习生活中取得一个平衡。但没有最优解。尝试换个角度思考:要不要缺席塑造孩子价值取向的重要机会?那么答案毫无疑问一定是不。
遇到问题不急于用直觉经验去回答,冷静思考一层层归因找到本质性和可操作性的平衡。或者让价值观去帮你做判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