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是我“好为人师”?也许是我有“职业病”使然?我经常会在一些场所,比如饭店、超市等,看到大人带着小孩子,经常把手机交给孩子。孩子尽管还小,但是却能轻车熟路的打开一些他一些内容,据说是经常看的内容。据我观察,大都是抖音、动画片或者是小游戏之类的。
有时候,一些家庭聚会,大人们聊天,小孩子要么三五成群、要么人手一部手机玩耍。每每看到这一幕,都觉得心里很难受,曾经善意的提醒过陌生人、亲朋好友,有的白眼看我,有的辩驳一下“我们只是偶尔看一下手机啦。”但是从孩子扒拉手机的熟练程度,我知道绝非偶然。而有的亲朋好友则会笑称“我们就是放养”。
每到这种时候,我不禁有些惘然,放养就是这么放任孩子,把孩子交给电视、手机吗?
又是一年毕业季,身边几个同事的孩子高考结束都考上不同程度的211学校。向她们取经,也被戏称“我们家娃儿纯属放养”。
我不禁在想,为什么社会上有些人喜欢迷恋“放养”这个口号呢?并且那些孩子最终考上名牌大学的家长到底是无意中做对了什么,才让她们以为自己的孩子纯属“放养”最终也能考上那些211学校呢?
很多家长只看到别人家孩子“放养”的表象,却看不到别人家父母在家庭中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影响。
脱离了一切技术细节做支撑的所谓的放养,其实只不过是一个空洞误人的口号而已。而为什么许多人还会信以为真呢?
大多数的人,不过是为自己的懒惰找一个合理化的借口而已。
就好像一个窝在父母身边啃老,不愿意出去找工作的年轻人却宣称自己是看破红尘,不求名利的哲学家那样儿,无非是给自己的怯懦找一个闪光的帽子戴上,来美化自己而已。
我觉得这里开始说的“放养”,是一个伪概念。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看到一些书上提出一些大而空的概念,这些概念就像肥皂泡那样,色彩鲜艳、夺目,让人忍不住去追寻。可是,当你真的拥抱它时,却发现真相是空洞的,肥皂泡是会破裂的。
其实,美丽的泡泡是那些有技术的人吹出来,专供人去追着玩儿的。
就以放养为例,真懂行的人,真的知道内部逻辑的人,就知道放养不能说是教育中的最优形态。
严谨的说,放养是一种在高级技术为支撑基础之下的表象。当你了解了教育的正确原则之后,再看别人的潇洒姿态就不会空流口水,也不必妄自菲薄了。
家庭教育是孩子最重要的影响元素,父母对孩子的言传身教,就是在建设孩子的价值观和审美观。
孩子从1到10岁,在与家长的相处中,通过家长的言传身教,孩子耳濡目染的就能把自己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和家长保持同频,因为孩子最初的学习就是来自于对家长的模仿。孩子的价值观和生活习性能和家长同步了,家庭就和谐了。
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对家长自身的要求比较高。作为父母,需要多照镜子,自我反省,加强自身修养。自己的素养高,才能当好“善”的标杆。
所以说,对于孩子的“放养”是有两个前提在的:
一是父母对自己的情况很自信,对教育的本质有所了解、笃信;
二是在孩子的幼年时期便打下一些正确的战略性的基本功,早布局、方法得当。然后家长就能像放风筝的高手那样儿,需要的时候、隐秘的调节一下绳子就行了。
养孩子就要像放风筝一样,绳子要有,但是要是隐形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