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健康&养生读书艺术之家
纯干货 十分钟带你了解茶的历史

纯干货 十分钟带你了解茶的历史

作者: 胡胡的小胡胡 | 来源:发表于2018-11-28 09:24 被阅读42次

每天十分钟,轻松认识茶;

大家好,我是胡胡,一个爱茶的姑娘。关注我,让茶更贴近生活。

今天呢,咱们就来聊一聊茶的历史吧。

          “茶着,南方之嘉木也

唐朝的茶圣陆羽在<茶经>的开篇便如是喝茶的习惯自古便有,”始于唐,兴于宋”上到皇亲贵胄,下到黎明百姓,几千年的文明让茶成为了一种艺术,也是一种生活;”

下面就让我们简单的来看一下中国的茶历史;

注意*以下长文纯干货预警,别着急,慢慢看哦。

对于茶的认知,中国人是最有发言权的,历经千年,茶在漫漫的文化历史中起到了不同层面的影响;也慢慢渗透到生活的各个层面;

1、 神农时期:在《神农本草经》一书中这样写道“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其中的“荼”,便作为今天的“茶”;故而在神农时期,人们是利用含嚼茶叶鲜叶,将茶叶作为药来使用;

2、 西周、东周:在《晏子春秋》“食脱粟之饭,炙三弋五卵,茗茶而已"。表明西周东周时期已将茶叶已作为菜食用;

3、 三国:在史书《三国志》述吴国君主孙皓有"密赐茶荼以代酒",是"以茶代酒"最早的记载

4、 秦朝:从秦朝时期开始将茶当做茗饮,调煮,羹饮。

5、 汉朝:茶叶开始出现商业化,茶叶简单的加工出现,开始制作茶饼,以方便进行运输;

6、唐代: 唐代之时,受经济、文化大开放的影响,饮茶的风气已经颇为盛行,无论上层贵族还是民间百姓饮茶之风都大为流行。当时唐朝皇室喜爱的珍品是阳羡唐贡山所产的“贡茶”,因产量很少,故而十分名贵。那时阳羡茶必须要在清明前进到都城长安,茶一做好,立刻快马加鞭传送,一夜之间奔行千里。。由于宫廷的重视,官府开始培植茶树,于是茶树从野生发展成为农作物来栽种。接着,在上层的带动下,民间也有了种植,因此“茶税”开始出现。“上有所好,下必有甚焉者”。对于上位者的喜好和重视,民间往往也群起效尤,饮茶遂于唐代成为社会风尚, 茶圣陆羽也是在这个时期出现的,并留下了传世的著作《茶经》;

纯干货 十分钟带你了解茶的历史

上图为唐人所绘《宫乐图》,画中有侍女正在舀茶,有的在炙茶,有的在品茗。反映了当时典型唐代煎茶喝法。《中华遗产》2016年05期 供图/菲杨

但在此时的茶跟我们现在所习惯的大为不同,中唐以前,人们在煮茶时要加入葱、姜、枣、橘皮、茱萸、薄荷、等物,这被我的茶圣陆羽深深嫌弃,“斯沟渠弃水耳”---这简直就是沟渠里面的废水,他在《茶经》中,只保留了盐来调味。

纯干货 十分钟带你了解茶的历史 纯干货 十分钟带你了解茶的历史

图为唐朝茶具,将茶放于茶鍑中煎煮,茶鍑架在交床上,风炉置于交床下加热茶鍑底部,从鹾簋中取适量盐中和茶的苦涩,《中华遗产》2016年05期/司马公公

唐人饮茶,名曰“煎茶”:先将饼茶碾末,置于锅中煎煮,而后再加盐调味,以除去苦味,煎好的茶用长匙舀至面前的小茶碗中引用。

唐代民族沟通融合,西部民族如吐蕃、回鹘开始接受了茶文化,形成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茶马贸易,而如今再看西藏、内蒙,的饮茶方式,是不是看到了些许的大唐遗风?

7、宋朝:“茶兴于唐而胜于宋”唐朝积累沉淀下来的成果在宋朝得到了极致的升华,“品香、斗茶、插花、挂画”是当时宋人的四大雅事;宋朝点茶法盛行,斗茶成为了一种风潮;

纯干货 十分钟带你了解茶的历史

北苑团茶是在唐宋间流行的茶饼基础上精加工成型的。《中华遗产》2016年05期绘画/马翊涵

用带有龙凤图样的模具制成的茶,被称为“龙凤团茶”或者是“龙凤茶”,宋仁宗时期又将“龙凤团茶”精致成无数文人墨客留文盛赞过得“小龙凤团茶”。

宋代点茶步骤如下:

纯干货 十分钟带你了解茶的历史

准备阶段:

炙茶:将茶饼取出,放在微火上稍作炙烤,去除水分;

碎茶:将茶饼用干净的纸密密的包裹起来,放在木质茶臼里捣碎;

碾茶:将敲碎的茶块放入碾槽或石磨中,快速有力的将其碾成粉末;

罗茶:磨好的茶粉放入罗娟做的筛网中,细筛几遍到“绝细”

置盒:将筛好的茶沫入盒中保存;

点茶阶段

入盏:用清洁流动的活水烧至第二沸,冲涤茶盏,趁茶盏还有余温,拨入茶粉;

注汤:用执壶注入少量水,先将茶粉调成均匀的茶膏;

击佛:一边注水,一边用茶筅击佛茶汤,使茶汤出现稳定而持久的泡沫;

置托:汤花呈现出美丽的颜色后,将茶盏置于漆器或同材质茶托之上;

纯干货 十分钟带你了解茶的历史

击拂,是点茶的关键,用茶匙或茶筅、茶筋等工具搅动茶汤,使之产生饽沫,乃至咬盏挂杯,幻化出花草虫鱼之类现象。茶匙要重,击拂有力,击拂无力,茶不发力。宋徽宗认为要注汤击拂七次,每一次需要使用的力度和方式都不一样,直至浓度适中、乳花汹涌则止。《中华遗产》2016年05期 摄影/刘宇

点茶完毕,如果只是一个人欣赏,未免寂寞,如果一下就喝下去了,未免浪费了之前那么多功夫,于是”斗茶“这项文人墨客乐此不疲的娱乐应运而出。

纯干货 十分钟带你了解茶的历史

斗茶一般为三局两胜,计算胜负的术语叫做“相差几水”。

园林中的方桌旁,围站着几位学士,或俯首凝视,或捻须侧目,众人的目光都齐集于中间这位文士手上。只见他左手扶盏,右手执一长条形物件,在盏中搅动,桌旁还有一位用执壶往盏中添水的侍从。更远处的两位童子,一位在查看炭火上烧水的执壶,另一位则转动手中的磨盘,似乎在磨着什么。这张传为南宋画家刘松年所绘的《十八学士图》(局部)再现的正是宋代人点茶的场景。《中华遗产》2016年05期 供图/台北故宫博物院

如何个斗法呢?讲究一斗汤色,二斗水痕。首先看茶汤色泽是否鲜白,纯白者为胜,青白、灰白、黄白为负。汤色能反映茶的采制技艺,茶汤纯白,表明采茶肥嫩,制作恰到好处;色偏青,说明蒸茶火候不足;色泛灰,说明蒸茶火候已过;色泛黄,说明采制不及时;色泛红,说明烘焙过了火候。

其次看汤花持续时间长短,即击拂茶汤出现的泡沫。斗茶时先将茶饼烤炙碾细,然后烧水煎煮。如果研碾细腻,点茶、点汤、击拂都恰到好处,汤花就匀细,可以紧咬盏沿,久聚不散,这种最佳效果被称作“咬盏”。咬盏时间长也不露出水痕,是斗茶胜利的关键。

纯干货 十分钟带你了解茶的历史 纯干货 十分钟带你了解茶的历史 纯干货 十分钟带你了解茶的历史

如果这是斗茶,那么顶图为胜者,它色泽清白,泡沫丰富,咬盏时间长。右下那一盏则位列最末,不仅颜色发黄,泡沫更是稀疏很快就露出了水痕。《中华遗产》2014年05期 摄影/吴兰妹

宋代喝茶为点茶,茶汤以白色为贵,茶盏以黑色为佳,黑白互为衬托的视觉效果才能满足宋人的美学要求。

同时,宋代文人斗茶时需要一番品头论足,吟诗作词,若是茶盏保温效果不好,那再好的茶,变凉了,风味也要大打折扣。建盏刚好能够满足美学和实用的各种需求,为斗茶而生的完美器具。

纯干货 十分钟带你了解茶的历史

鹧鸪斑建盏。建盏的大小、薄厚、形状、弧度都完美适应宋代点茶、斗茶的饮茶习惯。2014年05期

8、元、明代:开始出现散茶。民间则以散茶为主,饼茶主要为皇室宫廷所用。朱元璋废团改散,黄茶、黑茶和花茶的工艺相继形成。散茶又称草茶,是直接采下茶叶后以原形加工的茶,其饮用也简单得多。一类散茶在烘干之后会被研磨成粉,也就是所谓“末茶”,这类茶同团茶一样,会被拿来点饮。虽然饮用方法类似,却少了碾碎过罗的步骤。大部分的散茶则采取了煎饮的方式,对于客人众多的茶馆,便捷的散茶,无疑更受欢迎。散茶最初更多是作为低端茶出现,随着销量的提高,也逐渐产生了许多高端产品。

纯干货 十分钟带你了解茶的历史

仇英所绘《斗茶图》,斗茶的场地在山野间浓浓的松荫之下,雅士们在此斗茶比香,赋诗行茶令,一派悠然情趣。《中华遗产》2016年05期 供图/中国嘉德国际拍卖公司

在散茶的挑战下,宋初风靡天下的团茶渐渐失去了市场,史称“南渡之后,茶渐不再研膏”。在民间,南宋的散茶完全压倒了团茶。

到了明代,由于炒青制茶的技术出现,散茶反而更加便于收藏,于是团茶就少见了。朱元璋干脆停止了福建北苑龙凤团茶的生产,所有茶饮都改为散茶,一直延续至今。

而点茶这种古老风雅的艺术也随着团茶的消逝而失传,更遑论斗茶、分茶。现在唐宋点茶的艺术,似乎只能在日本探得一二。

9、清代:中国茶风靡世界,独步世界茶市,制作了乌龙茶、红茶、黑茶、花茶、绿茶、白茶等。

10、近代:

·1846-1886年是中国茶叶的兴盛时期,茶园面积不断的扩大,茶叶产量迅速增递,有力的促进了对外贸易发展。

·1886-1947年,是中国茶叶生产的衰落时期,政治、经济方面、国际茶叶市场竞争失败。

·1950-1988年,是中国茶叶生产的恢复发展时期,政府的支持和重视,大力恢复旧茶园,建立新茶园,改进新品种,推行科学种茶,茶叶经济走向稳定发展之路。

南方木,要喝茶首先要种茶,跟红酒一样,茶,自古就讲究产区。

唐代“贡茶”主要生产基地,在江苏宜兴和浙江湖州之间的顾渚一代,顾渚山产的紫笋茶,因被陆羽盛赞而成为贡品。当时有诗赞曰:“牡丹花笑金钿动,传奏吴兴紫笋来”。

纯干货 十分钟带你了解茶的历史

宋代主要名茶产区地图《中华遗产》2016年05期

待到宋代,贡茶产区南移至福建,欧阳修言,“腊茶出于剑、建,草茶盛于两浙。”腊茶即为团茶,进贡宫中、为文人士大夫所追捧;草茶则是散茶,物美价廉。

团茶首推“建”,指以顶级贡品“北苑团茶”为首的福建茶区,“剑”则指剑南地区,即现在的四川地区。

而东南六路则以出产散茶为主,团散并行,面向更广阔的受众。

以上内容来源于网络及中国国家地理。

整理不易,谢谢关注。

我是胡胡,一个爱茶的姑娘。关注我,让茶更贴近生活。

纯干货 十分钟带你了解茶的历史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公众号月读时分:你的文章写的不错啊!考虑有偿投稿到综合类公众号【月读时分】吗?😀

本文标题:纯干货 十分钟带你了解茶的历史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kaoq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