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一般说五脏六腑,但是其实中医学一共涉及到我们生命的十二个脏器,五脏是心、肝、脾、肺、肾,还有一个脏器就是心包;六腑是大肠、小肠、胆、胃、膀胱、三焦。在这十二个脏器中,最关键一个脏器就是心。
1.心为君主之官
《黄帝内经》认为心为君主之官,它统摄身体的五脏六腑。假设把五脏六腑看做一个
“国家”的话,那么心就是君主、皇帝。既然有君主,自然还有宰相、大臣、将军、士兵等层层包围着它、保护着它,这种层层包围、保护使得心不受任何邪气干扰,这就是中医所说的“心不受邪”。一般情况下,心是不会受到任何邪气干扰的;即使受到干扰,心也是最后一个受到伤害的。
中医将五脏都对应比喻为一定身份的政府官员,非常形象生动,了解了这些就知道各脏器的些功能特点。我们先简单介绍下,后续再专门讲解。在五脏之中,心为君主之官,肺是相傅之官,肺是宰相的角色。肝为将军之官,脾为谏议之官,肾为作强之官,就是大力士。
2.心脏疾病与心脏养生法
循行心脏的经脉有病会引发心脏疾患。
中医认为,心脏病的发作不是单纯心脏脏器的问题,与很多走心脏的经脉有关。肺经走心脏,走在心经的前面。如果肺经有病,就会使人心烦胸满。
胃经也走心脏。如果胃经得病,就会“心欲动”,就是总感觉心里慌慌的。
脾经走心脏。脾经得病会引起心下急痛,就是会感觉心突突乱跳,而且心里面急痛。脾经的病多为湿邪所致。
如果心经得病,嗓子会干,心脏会疼,这一般属于心血虚,是由于心血不够引起的。
肾经、心包经的疾病也会造成心脏病。心包经造成的心脏病是“心中儋儋大动”,就是明显感到心扑通扑通地跳。
此外,胆经的病也会造成心脏不适,比如说心胁痛,人躺在床上只要一转身,心脏就有刺痛感。这是胆经的生机不旺,气化不利所造成的心脏病。
就心脏的问题来说,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心主血脉,二是心主神明。
因为心主血脉,所以血脉淤滞会造成心脏病:心又跟肺经、胃经这些经脉有关,所以哪个脏器的病都会造成心脏病。现在很多人死于心梗,死者最后的表象都是心脏停止跳动,大家通常认为是心梗发作,大面积心衰所致,其实这种大面积心衰的背后跟肾、肺、胃等脏器和经络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心之神为神明。假如某人神明错乱了,心神就会惑乱,处于迷感之中。例如,抑郁病的真正根源就是胃经和肾经的病,是由于胃肾大伤而造成的心气大伤。如果肾气不足,供应心脏真气输送不够,心的神明自然会受到影响。胃气如果不足,心血也会不足,同时因为胃主血所生病,血的来源都是胃经,人体的营养物质也统统是从中焦脾胃来的,这叫“中焦取汁变化而赤”。所以如果心血不足,神明就迷惑,出现一种惑乱的象。
3.心脏病与十二时辰的有机联系
中医养生很关注时间概念,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医之学也可称为时间之学,中医的养生必须要遵循时辰养生。
我们可以通过学习十二时辰养生,来了解心脏病的真正病因,并作出相应的养护。
比如说早晨5点到7点是卯时,大肠经当令;上午7点到9点是辰时,胃经当令;9点到11点是已时,脾经当令;11点到下午1点为午时,心经当令……那么假如身边有人心脏病发作,我们最好看一下发病的时间,通过时间就可以对应地知道该段时间所当令的经脉是什么,就可以初步判断有可能是哪个经脉的问题引发了心脏病。
如果心脏病发病的时间为早上,特别是早饭吃多了之后发病,那就有可能是因为“子盗母气”引发的问题。“子盗母气”的原理跟五行的相生相克有关,我们后面的课程作详细讲解。如果心脏病发病时间为下午,可能跟小肠经、肠胱经或肾经有关。
中医认为,心与小肠相表里,很多疾病不直接反映在心上,而是先反映在小肠上。小肠经的当令时间段为下午13点到15点,这期间如果出现胸闷、心慌、气短等症状,都是心脏病的前兆。如果这时人要是再生口气,就很可能引发心脏病。
肠胱经的当令时间是下午15点到17点,这段时间如果阳气不足,就会造成心脑的血往上输布的力量不够,有可能引发心脏病。肾经的当令时间是晚上17点到19点,这段时间肾气的衰弱会造成心梗发作。
4.元气大伤导致的心脏病
在五脏六腑之中,心贵为君主,没有上级管。不过君主还有个别名,叫天子,也就是上天的儿子,那就是天能管君主,如果天的气数将尽,君主再努力也无济于事,这就好像明代的崇祯皇帝,勤政第一,恨不得把自己的口粮都给老百姓吃了,但也没有用,天灾人祸,大明气数已尽,闯王带军队攻进紫禁城,最后只有上吊自尽。心这个君主的天就是元气,元气又藏于肾,所以元气大伤造成的心脏病,归根到底是肾病的问题。
元气大伤造成的心脏病主要表现为两种:一种是心脏早搏,另一种是心脏间歇。
首先,我们看心脏早搏。我发现很多人都有心脏早搏的现象。从脉象上来说,早搏会出现“突、突、突”跳得特别快的现象。早搏意味着人的元气还不算太差。打个比喻,身强力壮的人因为元气十足,所以给自行车打气时一管子就可以打到底,这打到底就相当于人体正常的心跳。当人生病时元气不足,就没劲了,这时打气就会通过加快频率的方式打半管气,打不到底,这个加速的方式就有点类似于心脏的早搏。当人体的肾精没劲时,本能的需要用加快的方式完成它一天的工作,就好像开车一样,汽车的发动机就相当于心脏,当油跟不上的时候,车有时候会“突突”地往前跳两下,这就是早搏,这种信号提示我们需要加油了。
第二种,关于心脏间歇。心脏间歇也可以用打气来作比喻,就相当于打了一下后再打半下,然后就需要歇口气。心脏间歇是因为肾脏元气大虚导致的现象。
从脉象的角度来说,如果心脏间歇没有规律,那么病人的身体状况还可以,心脏间歇会慢慢地消失掉。最怕心脏间歇有规律,一旦有了规律,就要出大事了。我们在日靠生活中要去注意这个问题。
5.避免引发心脏病的生活陋习
多数的疾病都和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心脏病也不例外。比如很多人喜欢大吃大喝、暴饮暴食,这直接会引发心胜病的发作。
春节期间常有老人突发心肌梗塞,这是为什么呢?中医里讲“喜则气缓”,人一过喜,心气就会散掉,因为喜这种情志是跟心相关的。过春节的时候,全家团聚,这样的日子老人格外高兴。对于上岁数的人,本来心气就有点散,一高兴再加上大吃大喝,胃气不足,使得心气全部跑到胃那里帮助清化食物了,人就会出现心肌梗塞的情况,为什么么心气会帮助胃气呢?这其中蕴含着五行相生相克的道理。
中医阴阳五行相生相克原理认为,火生土。五脏之中,心为火,脾胃为土。火生土,就是说心(火)是胃(土)的母亲,而胃就是心的儿子;五脏之中的脾与六胸之中的胃为阴阳表里关系。五脏为阴,五脏并不直接创造“价值”,它们就像高级官员,虽不直接创造“价值”,但是它们作用很重要,要统摄底下的六腑,六腑就好像是基层干部和百姓。底下的六腑干了活,就要向上交税给五脏。所以,可以说五脏是收钱的部门,钱就相当于人体的精,精足了,人的身体就强壮了。国家有钱了,人民就富足强大了。
五脏之一的脾为阴,六腑之中的胃为阳,胃运化起来就要把所有的营养物质提供给脾。而胃气如果不足,胃会向谁借“钱”呢?是向与自己有阴阳关系、且主收敛的老婆——脾要呢,还是向有生育关系的母亲——心要呢?答案是很简单的,老婆(脾)是主收敛的,是收钱的匣子,可不是搂钱的耙子,管它要自然要不到。所以当儿子(胃)的要是缺钱了,最好方法就是跟母亲(心)要,一定要的到。这就叫“子盗母气”。
故此,老人身体本来已经很虚弱了,一旦要是胃气夺了心气,就很有可能导致心脏病发作。这就是为什么老人吃撑着了会引发心脏病的原因。
另外,便秘也会引发心脏病的发生。
这种例子不胜枚举,比如陈毅元帅之子陈小鲁因急性大面积心肌梗死,不幸辞世,享年71周岁。据悉,陈小鲁是睡前解大便时,因过于用力发生的意外。还有有个相声界的前辈马季先生也是心脏病发作,从了解到的各种情况看,死因很可能跟他曾经有便秘症相关。
为什么这么说呢?中医认为,肺与大肠相表里,就是肺气和大肠是相互关联的。如果病人大便干燥,大便的时候就会憋一口气往下使劲去排便。这时,病人肺心之气如果很虚,大便又急着往下行,下面使劲排泄,在大便排出的一瞬间,底下一空,上面立刻就会空掉,这样就会促使心脏病发作。
心脏病的发病与我们日常中的生活陋习有关,了解了这些,我们就知道了该如何去规避,如何进行心脏养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