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晚上在得到直播间,听了薛兆丰老师的分享,我非常赞同他的关点。所以,写出来也分享给你听。
下面是他的原话分享:
“谈恋爱当中,年轻人太理想化了,挑选伴侣的时候,总是选对方的高点,看他的最高处,而我总喜欢看最低处,因为你打算跟她长期相处,要看她没有化妆的样子,要看她早上没有洗脸的样子,她最坏也就是这样了。等她老了,她的骨骼外形差不多我才能接受,这才是一个比较稳定的婚姻状态和一个择偶标准。所以我们要看时间。
怎么把经济学思维融入生活,四个关键词,要看选择、人性、分辨因果,要有时间的观念。”
之前,我在选择人生伴侣时,也是这么一个原则。
如何观察和判断一个人。
因为结婚也好,创业找合伙人也罢,都是非常重要的长期关系。
改变一个人,那是非常难的事情。
在开始长期关系之前,如何有框架地去观察一个人,进行是否适配的判断,是更关键的。
梁宁老师在她的专栏里说过结婚教练,就是用产品经理的专业视角,来训练用户如何去看一个人。
因为任何一个人,任何一个产品,大家都会有自己的感受。但是如果没有经历过专业的训练,那么所有的感受是混杂的,是混沌的。
你的情绪,一定会被你最有感觉的那个点牵制住,所以就会有强烈的认知偏差和情绪偏差。
并且在你没有强烈感受的那些地方,还会有大面积的认知盲点和思维遮蔽。
产品经理则是有一个完整的框架体系来看一个产品。
不管你的第一直觉是喜欢还是不喜欢,其实你都可以用这套框架,相对完整地度量你对一个人的认识到底有多少。
人和产品的五个层次,都是相通的。
下面我就简单介绍一下,如何用一个产品经理看产品的专业化方法,去指导一个女孩儿去判断她的相亲对象。
其实,就是从外到内的五个层次,我来一一介绍一下。
第一层——感知层
一个产品,你拿到它,它设计的美不美,质感怎么样。一个人,你看到他的第一眼,这个人的身材、相貌,说话什么口音,穿衣服怎么搭配,这个就是最外层的感知层。
第二层——角色框架层
角色是很重要的一个词,简单来讲就是,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角色里,并且被角色驯化。
比如说你遇到一个银行职员,一个军人,或者是一个公务员,你在和他打交道的时候,你就能明显看到他身上角色的痕迹。
你在办公室和你的公司的同事交往,其实大家的相处首先就是角色的对接。我们谈什么内容,我们知道哪些东西,都会被你的角色所控制。
所以,基于表面的感知,基于角色化的接触,都是非常浅层的关系。
也就是说,咱们日常和人的接触多半都是浅层关系,因为大家上班都是基于角色在做彼此的交流。
大家在接受各种服务。为你提供服务的那个人,其实也都是角色所设定好的沟通方式和交付内容,然后再与你进行沟通、交割和讨论。
如果你和别人在角色扮演里对接,你就会被牢牢地捆在设定的角色中。
其实两个人只是角色的对接关系,是没有办法达到彼此的深入了解和深层关系的。
什么是深层关系?
那就要走到这个角色之下的下一层,第三层。从第三层开始就是一个人的深层部分了。
第三层——资源结构层
它可能会包括了一个人的财富资源、人脉资源、精神资源,每个人其实都是不一样的。
就是我们人生的历程,其实大概在很多时刻,很多人都会处在同一个角色里,比如说我们都曾经是学生,或者是说毕业刚工作的时候,我们都是小职员。
但是接下来,因为每个人的资源不一样,大家的精神资源不一样,出身背景、家庭的人脉资源不一样等等。资源结构会推动每个人,去往不同的地方。
我们可能都曾处在某一个角色中,但未来会进入到不同系统的不同角色中。
所以其实到了资源结构的这个层面,好多姑娘已经不会观察,不会判断了。
她会看一个人的外表、穿着,或者问一些非常表面化的问题,比如你存款有多少钱?你有房有车吗?
如果用我们产品经理的专业术语,这个叫做只抓表面数据,这种用户研究行为其实是非常低级的。
如果是只能抓表面数据的产品经理,肯定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产品经理。
就好像是说一个女生,如果她只能基于一个人的感知层、角色层进行交流,或者基于表面数据的存款和房车去对一个人进行判断,那这个人也是没有办法和别人建立深度关系的。
一个人的内核,就是他的存在感
在这个深度关系之外,再往下一层是什么?这个才是一个人真正的内核。下面还有两层,我把它放在一起讲。
第四层是人的能力圈。
第五层是一个人的内核,就是他对自己存在感的定义。
就是他对他自己为什么而存在,到底是怎么感知的。什么状态下,他的存在感得到了充分的满足?什么时候他让他不爽或者烦躁?
我觉得,年轻人在选择人生伴侣时,参考上面经济学薛兆丰老师和梁宁老师的择偶建议,就不会错。当然,万事万物都在变化之中,最好的感情是需要俩人在日后生活中共同的去经营,去创造人生的美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