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练状态就是教练过程中的‘道’”,在拓思PCP课程开篇我们就接触了教练中的“道、术、器”。我记得在M1课本中“道”字的下面配了一个“太极”符号,当时我觉得这估计就是一个象征符号而已,还没有太深的体会。随着课程的逐渐深入,我意识到原来“太极”符号是对“道”的隐喻,“道”如同太极一般无形胜有形,感觉越发神秘且有些难以琢磨了。
但通过PCC评估标准线上微课第四讲教练状态(分享嘉宾黄健教练)的学习,我对“道-教练状态”又有了一个全新的理解,同样用“太极”来做隐喻,“教练中的术和器”如同太极中的招式和兵器,而“道”如同太极中贯穿全身的那股“元气”,招式和兵器只有在“元气”的带动下才能达到不为外物所拘、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
好吧,但还是觉得有些悬乎,这时脑海中突然跑出几个念头:
- 教练状态为什么需要“修炼”呢?
- 为什么我们还总会探讨要“如何保持教练状态”呢?
- “教练”是一个角色,那在我们生活中还有什么角色同样需要修炼或保持状态吗?以及有没有什么角色是不需要修炼或保持就可以一直在状态呢?
带着这些疑问,我开始思考:
- 首先,先来罗列一下我都在生活中扮演着什么主要角色吧?
- 看着这些角色我在想,在哪些角色下我不太会考虑状态的修炼或保持呢?(在这里我用的是“不太会”,因为也不能完全排除,只是从我个人角度来看,也是因人而异、因情境而调整)
- 为什么在女儿、妻子、朋友的角色下我不太会考虑“状态”的修炼或保持呢?而为什么在教练、职场和学生角色下我普遍都会考虑,只是在职场和学生角色下我们更多考虑的是如何保持状态,在教练角色下可能修炼和保持都需要考虑,这是为什么呢?
【在此,我们不妨先放下理性分析,因为“教练状态”本就是一种感觉和体验,我尝试着把自己放置到“女儿、妻子、朋友”这些角色中,去感受和体验自己当时的状态。。。。比如说在“女儿”这个角色下。。。。】
有了这些发现后,我将其套用到“教练”角色下,我问了自己几个问题:
- 你有质疑过自己的“教练”角色吗?为什么?
- 在没有被教练者时,你还记得自己的“教练”角色及角色下的责任吗?
- 你真的信任自己及被教练者吗?
- 如果你想活成一名“教练”,你愿意用心关注和感受周围人的需求吗?你愿意做出什么调整?
- 如果你愿意,那愿意的原因是什么呢?
- 如果你不愿意,那背后隐藏的又是什么呢?
我感觉自己迎来了一个“Aha, Moment”,以后我会经常用这些问题来自省,或者当我感觉最近没有教练状态的时候,我也会再次尝试让自己进入其他角色,去感受、去体验、去调整、去修炼!!
在这里我只是给大家开了一个脑洞,并谈了谈我在脑洞中的发现,没有对错标准,只是个人的体验和感受。而且我相信每个人进入脑洞后都会有各自不同的体验和发现,期待大家在留言区一同交流,提出你的看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