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旧,内有剧透,请慎入……不过这次就算剧透了,提前看应该也无所谓?
嘛,总之只是我个人的一些观点和想法,想到哪写到哪。
《湮灭》挺有意思的地方在于,其实导演和编剧已经将整个片子的理解思路提供给观众,然而却将这个思路埋得很深,让人一知半解、似懂非懂。这个思路有几个层面,大抵围绕在几个女性身上:
①影片最开始的陨石(天文学)
②文崔斯和其他人的心理变化、行为反应(心理学)
③莉娜(生物学)
④乔西(物理学)
⑤卡斯·谢泼德(地理学)
后三个层面的文献资料我看得少,没办法针对性地深入分析,就讲前面两个层面吧。不过在开始写《湮灭》中天文学和心理学的理解思路前,有些背景知识我得简单地交代一下。
首先从天文学开始,所谓的多维空间(multidimensional space),直接看下面的影片吧,算是一个用容易理解的角度说明多维空间的科普影片。
从一维空间到十维空间演变
嘛,可能绝大多数人跟我头一次看完这影片的反应是一样懵逼的,不过没关系,重点完全不是理解多维空间的差别和演变,只要知道在我们现在生活的三维空间上,还有更高维度层次的存在就可以了。
好,开始正题吧。
影片最开始的陨石,其实贯穿了《湮灭》的剧情,但一开始我以为只是开场前每个电影制作公司的片头小动画,后来事实也证明了我究竟错得多离谱。这块陨石撞击到灯塔的时候,代表的是一种外来的宇宙生命,至少是比三维还要高纬度的生命到了地球上。
不说究竟是几维,总之在高维度的位置上看来,时间、空间并不是特别的重要。假想细胞之间有自己的社交网络和环境,在人类看来细胞之间的互动变化,不过是短时间内可以观察到的质变;同理,在比存在於比地球更高纬度的生物看来,地球上的生物变化也只是一瞬间的事情。复制和质变同时在进行,也就是莉娜在显微镜里观察到的一样,一切变化既可以缩小到一个点,也可以无限放大。
《湮灭》的片名,在物理学上是一个概念,annihilation,也就是物质(地球)与反物质(陨石)相撞时会产生能量的变化。如下图,闪晃(the Shimmer)就是在图中物质宇宙和反物质宇宙相撞时产生的爆炸范围。
湮灭有物质,就会有反物质;有多维空间,那么我们也可以假定宇宙是多重宇宙(multi-verse)。“假定”看起来不是特别的靠谱,但实际上天文学的确是建立在“假定”基础上的一门学科,先记住这个概念就行。
可以这么理解,闪晃里头的事情是和地球发生的事情既是相反的,又是相同的——刚才说过的高维空间的视角,一切都在变化,只是在高维尺度下看来,一切都在维持现状——而平行宇宙,或者说多重宇宙,有个挺有意思的假设,俗称“薛定谔的猫(Schrödinger's Cat)”,这个假设牵扯到量子物理,就不深说,简而言之就是在每一个平行宇宙里头,都有一个“你”存在着,可能都在做相同的事情,也可能发展出不同的变化。
我的天我终于说完概要的背景知识了。
从上面①高维度空间/生命体、②物质与反物质碰撞发生的湮灭现象、③平行宇宙这三个概念综合论述,《湮灭》最开始的那颗陨石,可以代表着高维度的、反物质的生命体,而“他”撞击到灯塔产生的闪晃,也就是能量变化。而在闪晃里头,同时进行的复制与质变,可以理解为高维度世界的变化与不变化,也可以理解为平行宇宙中个体的相似与相异。
闪晃所投射出来的另一个凯恩和莉娜都是这么个回事,复制与质变,变化与不变化,相似与相异。
天文学的概念就在此打住吧,理解到这里就行了。
另外开始来说说心理学,同样先说一下背景知识,我主要是沿着C.G.荣格的思路和理论分析的,就先来说说荣格的心理学吧。
卡尔·古斯塔夫·荣格荣格心理学着重在几个层面:集体潜意识/集体无意识,原型,自性/个性化过程。专门的论述太长,我用我理解到的内容简要说明下这三个层面。
①集体潜意识/集体无意识,主要说明的是一个社会群体所存在的潜意识和无意识,这种潜意识和无意识的来源并非是由他人传授,而是天生自有,存在於个人之内且和他人有共同性,个人或发现或未发现的一种意识状态。
②原型,指的是个人或者群体,有意识、潜意识或无意识的意识原型。有点绕口,简单来说就是,一种意识背后(不管这个意识是被察觉的,或没被察觉的),都有一个最基础,来自于远古时期的一个原型。用我的理解模型打个比方,可以把原型想像成一颗原子。一个原子和外界的运动变化体现出来的,就是一个人的心理变化和行为。
③自行/个性化过程,几句话说来就是,一个人往自己内心去探索沉浸,和意识、潜意识、无意识等原型打交道,慢慢融合、排斥、同化,在这个过程中,自我(ego)成为真我(self)。
说回《湮灭》,在闪晃的范围内,可以等同于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在闪晃之外,则是外在的社会。荣格心理学着墨较多的不在外,而在内,在于有意识、潜意识或无意识这些内在的精神如何统一融合,而在这个过程中,外在世界的变化对内在精神又有什么影响。
以乔西来说,这个物理学家足够聪明,她看破了一切通讯软体的失灵,只是因为光线折射阻挡了信号发送,也看出闪晃里头对于外在世界的复制和质变。在她这里,闪晃并不是那么神秘难测。她在精神世界里头,足够理智,也能理解这个世界里头的现象和变化,然而她却始终用身处闪晃之外的态度来面对闪晃之内的世界,最终沦为潜意识和无意识的俘虏,留在了闪晃里头。
换种说法,一个人的内在冲突投射到外在行为上,在他人看来就是所谓的癔症、精神病。但实际上这种冲突存在於每个人身上,是潜意识、无意识和意识的对抗磨合。如果这个过程出现偏差,意识和自我就会被潜意识、无意识取而代之,精神拖入生来就有的阴暗深渊。乔西选择留在闪晃就是这么个回事,知道发生什么事,却无力抵抗,只好被内在的精神困住,永不得脱身。
而文崔斯作为一个心理学家,她知道这些心理变化,知道闪晃对于精神意识的影响,她以此为生,在自性的路上走了一段时间,却没走到尽头。在还没进去闪晃之前,她身在闪晃之外,内在精神已经在闪晃待过不算短的时间,她知道自己要追寻什么,她也知道闪晃里头有她要追寻的东西,也就是潜意识、无意识、意识和原型的消融,最终合一成真我。
灯塔是一个境界,一个自性/个性化过程的终点,同时对文崔斯而言,也是一种执念。而这个执念也催生出一种潜意识,一个足以吞噬掉文崔斯精神的猛兽。她的确是到达了终点,却没注意到这个无声中冒出的潜意识,最后落得像乔西一样困在精神世界之中,再也无法离开闪晃。
而女主角莉娜,她主动参加探险队伍,始终对闪晃抱持怀疑,极其慎重地对待闪晃之中的所有事情,同时搜集资料并观察。以另一个角度来说,她相信内在精神的存在,也知道里头有些她所不明白的意识,是她一直被意识压抑住的那些潜意识和无意识。
她知道她得去灯塔,却不知道这一路上意味着什么,她知道这一路发生的事情,却不知终点有什么。自性的这一条路其实就是这样,有时候精神冲突倒退了,有时候融合了顺利前进,唯一的要求就是慎重,并且一边观察一边做出调整。
最后莉娜在灯塔的陨石坑里头看到的,就是意识、潜意识、无意识和原型四者互相拆分融合,最终重铸成真我的过程。但对于一个没有察觉到这个过程,却又走到终点的人来说,这个真我不一定就会被自身认可,于是真我成了怪物。
最终莉娜选择毁灭掉怪物(真我),摧毁闪晃(精神世界),回归到现实世界之中。但走向自性这一路的经验仍旧在她身上保留着,自我也不会是在当初进入闪晃之前的自我。
……这么一路写下来,还真是极思细恐。
咳,最后一段,扯回刚刚说过的高维生命以及天文学建立在假设上头。
细胞可以是个世界,自成一个宇宙;人类是一个世界,所以我们定义出星系和大爆炸假说。而自性的过程,一个个原型和各种意识不断复制、质变,像是黑洞的聚合、大爆炸的喷发,内在的精神世界也可以被定义成一个自称体系的宇宙。
世界是被定义出来的,宇宙更是无数的假设而观察到的现象中被定义出来的。高维生命体看低维生命体,就像人类观察细胞一样,复制、质变在同时进行,一切变化既可以缩小到一个点,也可以无限放大。
所以《湮灭》究竟是外星生命造成的事件变化,还是内在精神世界的自性过程呢?就看自己是从哪个维度去观察的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