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迈入了2018,生于1958年的冯裤子已然迈入了耳顺之年,一晃六十年,他把一大半的时间都给了他的文字和电影。
他为大家所熟悉的身份是中国内地导演、编剧、演员,而实际他能做的,比这三个标签可多多了。
1985年,他在北京电视台当美工,在朋友葛优的介绍下参加了上海电影节,这可以算得他职业生涯的开始。
从美工师到编剧,再到副导演,最后独立指导影片,这中间到底经历了什么,没有人比他更清楚了。
因为王朔、马未都、叶京等人的关系,现在大家也习惯性的把他归到大院子弟这一圈子里,他的确生在一大院,北京西郊的市委党校大院,可他还真算不得一大院子弟。
冯小刚是穷人家的孩子,父母离异之后,他从大院当中搬出,母亲身体还不好,独自拉扯着他和姐姐两个孩子。
穷人家的孩子,容易自卑,尤其是你想跟富家子弟做朋友的时候。
小时候就喜欢上了美术和文学,长相磕碜的穷人家孩子,还非得搞艺术,最好的方法,是当兵。
十九岁那年,高中毕业的冯小刚入伍当兵,进入北京军区文工团,担任舞美设计,穿上军装,这对他来说,可是一种极大的荣誉。
文工团的岁月是他一生中最快乐的日子,所以,《芳华》才会如期而至。
2017年最后一个月的第一天,冯小刚发了一条微博:“现在是12月1日傍晚,距12月15日《芳华》的上映时间还有13天,生命很短暂,但这些天却很漫长。”
很幸运,《芳华》还是如约的和观众见面了。
这一段文工团的岁月,不知道还会激荡出多少人内心的涟漪。那是,属于一代人的青春,甚至是被时间遗忘掉的一段青春。
他曾经为《芳华》哽咽,那是他在努力讲述的一个青春年代,里面有他青春当中的扭曲和不甘,时代,还是需要反思的。
任谁,也需要肯定自己的青春。
《芳华》说了开始,那就必须要继续。
这部电影对冯小刚的意义,那太大,他是在努力的讲述着一个,他所生活的时代。
那个属于文工团的时代。那一代人所有的压抑和快乐。
谁也不能否定自己的青春啊,六十岁的冯小刚在试图对二十岁的冯小刚说点什么。
这部电影一上映的时候,一时间掀起了一股子关于芳华的热潮,回忆青春的,成为了生于五十年代的那一批人。
那个年代,军装是一种很神圣的存在。
他在文工团度过了八年的岁月,画布景,看姑娘,做舞美设计,其乐无穷,巧遇到刚洗完澡回来的姑娘,洗发水的味道成为青春荷尔蒙最大的寄托。
他喜欢看姑娘,姑娘不爱搭理他,没办法,长相太对不起大众,后来,就凭着这东南亚的长相,成功的饰演了一个越南军官。
后来还是因为一姑娘,专业,去了北京城市建设开发总公司做了工会文体干事。
王朔唯一导演还被毙的那一电影《我是你爸爸》,某机关工会主席马林生一出来,我不自觉的就套到了冯小刚的身上。
就是这时候,他开始担任小品的编剧和导演。
做这个的起点还是蛮高的,合作的都是冯巩、牛群那样的腕,《面的与皇冠》了,《点子公司》了,在那个科技还不是太过发达,娱乐还没有泛化的年代,这成为人们生活当中的笑料。
但那个时候的冯小刚远不能满足自己眼前的生活,就在这时候,他搭上了王朔。
王朔是冯小刚生命中的神,现在无论提起他们两个谁,都忍不住的要提起另外一个,窦文涛的《圆桌派》曾有一期,专门了探讨了王朔和冯小刚的关系,或许就像是他们两个共同的好朋友马未都说的那样,他们两个,是互相成全。
“新京味儿”,梁左,王朔,冯小刚。
1985年,某天在片场的时候,在北京电视台当美工的冯小刚接过郑晓龙手里的《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看着看着就骂孙子了。
在郑晓龙的介绍下,冯裤子搭上了大院子弟王朔,从那之后,一口一个王老师的喊着。
现在的王朔不得了,那个时候的王朔那更是不得了。
那个时候北京有大院子弟,放到现在的话,可以用不学无术的富二代来形容。
写字骂人的王朔、倒腾旧桌子旧椅子的马未都、叶京、郑晓龙、夏钢,这几个人在当时是被那个正统的家庭视为败家子的。
他们可是大院子弟啊,一家子那可都是真的根正苗红。
然而这几个生于上世纪50年代,成长成熟于改革开放的男人,如何能冲破这传统的束缚,成为了他们青春里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后来,他们这几个人的青春被叶京自编自导成《与青春有关的日子》,改编的当然还是朔爷的小说《玩的就是心跳》。
《与青春有关的日子》里有一场戏是卓越在大雨里喊:“851,851,有我在就有阵地在,为了胜利,向我开炮。”
有一回和爸爸一起看电视看到这个片段,他特动情的对我说:那是他们那一代人青春当中的理想主义。
佟磊扮演的冯裤子原型是冯小刚,从那之后,冯小刚就是冯裤子。
要说王朔这人也是仗义,1988年那对王朔来说可不得了,“王朔年”这三个字,那分量可真的是大了去了。
这人一火吧,想法也就多了,不过那个时候火的是王朔,冯小刚还是一跟着打杂的。
很多人都很羡慕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北京,现在的北京发展的太快了,所以人们习惯于称那个时代为新北京。
文革结束,改革开放随之而来,得亏了这一帮大院子弟,老北京才可以被记录下来,京味儿的贫也逗笑了越来越多的人。
《编辑部的故事》你要非形容地位的话,那可真是我国情景喜剧界的一里程碑,当时王朔、马未都几个人楞是写不出本子,一来一去的大家都磨没了心气。
这时候,王朔找冯小刚去了。
在当时的冯小刚看来,这可是上天给的恩赐啊,在朋友家借住,喝了一个月的酱油挂面楞是把本子给写出来了。
王朔来拿本子的时候,冯小刚明确的说,写的时候脑子里是一个人的脸,那个人叫葛优。
配合葛优的档期拍摄,后来,葛优成了戛纳影帝,也成了冯氏喜剧不能缺少的存在。
冯小刚的世俗之梦是靠葛优来演绎的,是靠王朔来支撑的。
《甲方乙方》的坦克是王朔找叶京动的部队关系。
《天下无贼》不过审,王朔便说了一句让女主怀孕不就得了。
冯裤子认识刘震云还是离不开王朔,正是因为搭上了刘震云,才有了《温故一九四二》,有了让陈道明第一次头的《一地鸡毛》,有了拿奖手软的《我不是潘金莲》。
拍电影这活,干起来不是多好玩的事情,三十年之后他成为中国内地最有票房号召力的导演之一,形成了自己那京味儿喜剧和商业片的风格,得到了“贺岁片之父”的美称。
这三十年,在剧组呆的时间,可比家里多多了。
但愿他吃的盒饭都是有荤有素、营养均衡的。
冯小刚特认同媒体给他的定位,他自己就说过:“我就是一个市民导演。”
他是这样说的,他也是这样做的。
他在用平民的视角来表现着他那独特的冯氏幽默,作为贺岁片之父,他得让他的电影惹的观众笑,大家都忙活一年了,到了不就是图一个乐呵吗;但作为一电影导演,他还得让他的电影能让观众在看完之后,可以有所反思。
他始终把目光投向喧闹的现代都市生活和市井平民的精神状态。
那京味儿台词一说出来,亲近且听得懂,那就是妥妥的小百姓腔调。
当年冯小刚和王朔合伙开了一影视公司,两个有才华的人搁一块儿,那妥妥的创作热情啊,可没想到,《月亮背面》、《我是你爸爸》、《过着狼狈不堪的生活》,三部电影一出来,接连着被毙。
冯小刚跑出去拉投资,没人敢投他们。
接受许知远采访的时候,冯小刚谈起这些早期被毙的作品,忍不住的一声叹息,有时候想找出来看看,但《一地鸡毛》的母带都没有了。
其实,那时候都是冲王朔来的,风火一时的王朔顿时成了万人嫌,自己一人去了美国,留下了冯小刚一个人,不知所措。
中国的电影市场受到了电视剧的冲击,一度低迷,中国电影几乎没人看,张、陈两位大师的作品在全国的票房也不到一万元。
当时任北影厂厂长的韩三平说,北影厂要是足额发了职工的工资,偌大的电影厂账上就不剩一百块钱了。当时没想到,后来冯小刚的电影开创了中国电影放映的一个档期:贺岁档。
20世纪90年代以来,冯氏喜剧所代表了的是中国电影市场化和商业化的取向。
连他自己都没有想到,他可以拍电影了,按照年纪来说,他是第五代导演,可他没上过学,所以即使成为了中国首屈一指的导演,还是没归入最辉煌的第五代。
他是在变革时代脱颖而出的,甚至可以说拯救了新世纪的内地电影市场。
他电影看多了就会发现演员有这样一特点:铁打的葛优,流水的女主。
《甲方乙方》里葛优的姚远与刘蓓的周北雁。
《不见不散》里葛优的刘元和徐帆的李清。
《没完没了》里葛优的韩冬和吴倩莲的小芸。
《大腕》里葛优的尤优和关之琳的露西。
《非诚勿扰》里葛优的秦奋和舒淇的梁笑笑。
有人说,没有葛优,就没有冯小刚的冯氏幽默,冯小刚没有否认过。
葛优一开口,他那口子京味儿话一出来,那就是一笑点。
他可以让刘元机智幽默,也可以让韩冬老实善良,他展现出来的就是冯小刚镜头下所捕捉的都市普通人。
葛优让冯小刚眩晕,就像年轻时候的徐帆让冯小刚着迷一样。
冯导现在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说起徐帆,那是一个普通的丈夫的样子,不是大导演的姿态,从来不避讳说自己当初追求徐帆时候的死皮赖脸,先入为主。
徐帆五十岁生日的时候,冯导为爱妻发微博祝福,说总结徐老师的前半生就是四个字:严重靠谱。
冯小刚早期的作品,导演或者是编剧,大多会有徐帆的身影,在他的电影事业上,葛优和徐帆都是给他的标配。
中国导演太多了,但冯小刚偏偏就是那个能被叫上名字来的。
就像是提起美女就是林青霞,提起影帝就是周润发,提起导演就是冯小刚,这些仿佛都是一些自然而然的事情。
原因无他,在中国并不太景气的电影市场中,“冯小刚”三个字已经成了票房的保证。
与张艺谋、陈凯歌这些被著名电影奖项肯定过的导演相比,冯小刚是以普通观众的口碑建立起自己的电影风格,也是唯一一直在商业领域打滚的导演。
毕竟,他是贺岁片之父。
贺岁片是指在岁末至新年上映的以贺岁为主要目的的电影,一般配合浓烈的新年气氛,以合家欢电影为主,多以搞笑。家庭团圆为主。轻松、幽默,具有强烈的观赏性和娱乐性。
所以,这样的电影特效就注定了,这不是拿奖的,这是拿钱的。
他导演了中国内地第一部贺岁片《甲方乙方》。
《非诚勿扰》让冯小刚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第一个内地总票房超过10亿元的导演,将同级别的张艺谋和陈凯歌抛在了身后。
这个世界上老百姓太多了,比起那些阳春白雪,下里巴人也不丢人,市井气又何尝不能作为一个特点呢?
前期的电影作品当中,所有的友情出演就像是他拍的一部电影《大腕》,里面的人现在拿出来,个顶个的好演员,个顶个的真大腕。
王中磊是那个穿着红短袖的小弟,孙红雷是那个喝醉找事的青年,刘蓓是那个拿着暖瓶的洗脚城小妹,刘震云是那个娶不着媳妇自杀的穷青年,叶京是那个一心想过苦日子的大老板。
作为导演他已经在中国确立了无可厚非的地位。
而《老炮儿》让他一举拿下的金马影帝,则把他推向了另一个高潮。
在电影开始的时候,六爷的一句讲究,整个电影那老北京的基调就他妈出来的了!
好多的观众在看完之后,说出的第一句话就是:冯小刚压根就不用演,他就是六爷。
可不是吗,《老炮儿》又何尝不是他们那一代人无处安放的青春。
电影好看,大家都知道,所以对于他这金马影帝,大家都觉得实至名归。
他演的不多,《我是你爸爸》算是一主演,1994年姜文拍《阳光灿烂的日子》的时候当了一猥琐的老师,《甲方乙方》里的老钱,他那口牙莫名成了看点;给星爷客串《功夫》,一句“还有谁”一度成为流行语。
而一个北京老炮却将一代人带回了从前。
耳顺之年的冯小刚成为了娱乐圈的“小钢炮”,尽管他在普通观众里有较好的人缘,但在电影评论界却没有收获太多的声音。
他和媒体的关系很差,自从开了微博,经常就一些问题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然后评论区一水儿的骂。
现在随便发个微博都能收到一干小网红的炮轰。
作为一个商业电影的导演,他和媒体的关系很差。
遇到媒体虚假报道的情况,甚至出现几次辱骂记者的场面,媒体营销可谓出现危机。然而,他仍旧可以凭借着电影本身讲话。
这怕就是他在电影圈混30多年的底气吧。
冯小刚这几年拍的几部电影,没有哪一部是省心的,2015年7月13,他发了一条微博:“如果我三十岁我可以妥协,退而求其次,因为来日方长;但我已经快六十岁了,借社会新闻里警察使用的一句形容“一个年过半百的老人”,我就不愿意妥协了,因为时间无多。赚钱的目的是拍自己喜欢的电影,折了也不用愧对金主。这是长时间发呆时暗下的决心。”
冯小刚不再是当年那个冯裤子了,他已经有那个实力,来拍自己真的想拍的电影。
《温故一九四二》,这是他十年的一个梦。
首映日,票房2600万,整部电影拍摄费用是五个亿,说实话,一直到现在,我都没有理解这部电影所遭受的恶评。
亏的太厉害,冯小刚哭的像一个傻逼。
张国立去看他,问是不是因为主演找了他。
2012年12月6号,和白岩松在新浪聊《一九四二》,白岩松说,以前都是应邀参加,但是今天他是硬要参加。因为看了电影之后,感触很多,想为电影做些事情。
冯小刚觉得,“虐心”是大家对《一九四二》 最高的评价,他说,太平绅士和谐淑女慎入,如同高血压心脏病患者饮酒过量,有害健康。
2012年11月2日,这一天,冯导和王中军王中磊张国立一起喝醉了,远在外地的刘震云也喝醉了,所有一起奔站的弟兄们都疯了,他感谢着很多人,那些人,帮他圆了一个梦。
没有乐子、没有热闹、没有红火,有的只是历史的真相。
这部片子对于冯小刚来说,像谈了十几年的恋爱终于扯证结了婚,新婚之夜远没有当初想的那样蓄势待发魂飞魄散,该看电视看电视,该织毛衣织毛衣,谁也没有不待见谁,媳妇也确实是好媳妇,就是有点不咸不淡。
这是他送给自己的五十四岁的生日礼物。
还是《一九四二》,冯小刚问布罗迪和罗宾斯为什么不远万里的来到中国拍这样一部艰苦的电影?布罗迪说:他看剧本的时候被一种深深的无力感笼罩,而他母亲曾经也是难民,13岁 到时候因为饥饿从匈牙利逃亡。罗宾斯说:写人性的黑暗并不难,最难的是在黑暗中写出希望。
关于公平,冯导想说,机会应该公平,但不能要求结果均等,他没上过电影学院,也没念过大学,以往不是学院毕业的想当导演就是句醉话,幸而适逢改革,电影界破除了门槛,予我机遇执掌导筒,这就是机会的公平,但我决不会妄想结果也拉平。
所以,他是在拿自己的良心拍电影。
《私人订制》,说实话,即使我是影迷也这样说,比起《甲方乙方》是欠火候,但不这样拍,五个亿,你怎么还?
电影可以说是艺术,但终归,还是要靠商业来做出支撑,没有钱的话,你扯啥都没用。
喷子是和钱一起来的,凭什么公众人物为了自己的人设就得忍受谩骂?都到了这个年纪的冯小刚,不愿意再忍下去了:“来吧,孙子,互相伤害吧!”
那些在微博骂冯导的人,真站在他面前,估计真给成了孙子。
他是大导演,有了资历,所以不能为老不尊,但他还是保持着对这个圈子的一番尊敬。
他骂不过喷子,防不过键盘侠,甚至怼不过网红。
他在这个叫做娱乐圈的地方,坚守着一个电影人的底线。
他是中国尽人皆知的市民导演,是一个拿下金马影帝的演艺新人,是一个必须得给演艺界的新人做出表率的老艺术家。
mY��0��E�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