渺渺沧海上的一声嗟叹
——《渔家傲》解读
长安九中 卢小林
范仲淹,北宋政坛上发出的那一声忧国忧民的嗟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荡气回肠,激荡在历史的长河中,因此成为爱国爱民杰出代表。
范仲淹之后七十年,范仲淹还是那个人们心目中的爱国宰相,但是北宋已经不是那个北宋。宋高宗南逃,朝廷居无定所,臣民四处追随,李清照就是追随者中的一位。国家沦丧,居无定所,丈夫深陷“馈璧北朝”之诬,蒙冤早逝,李清照在万分艰难之时选择南下追随宋高宗,以期消解丈夫之诬,表明自己的衷心。海上飘零途中创作这首《渔家傲》,呼喊出渺渺沧海上的一声嗟叹。一介女子,纵使才情满怀,又能如何?
词作开头两句营造梦境氛围,“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天与云与涛与雾相接相连,呈现出一幅辽阔的海景图。“星河欲转”词人仰观苍穹,看到星河转动,实际是船只在风浪地催逼之下跳起了舞蹈,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画面。云雾相接,星转船移,营造出一种亦真亦幻的动态之美。大家可以设想在苍茫的大海上,船只飘舞,一位女子立于船头,会思考什么呢?
“仿佛梦魂归帝所”,女子的思绪仿佛进入天庭,见到了天帝,天帝那么温和,“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听到天帝说话,语气温和,关心女子的归所。但是现实生活中,宋高宗至人民于水火,畏强敌如虎狼,哪管百姓死活,自己一路逃窜。梦境中的天帝与现实中的宋高宗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也许就是词人内心对宋高宗抱有的一种幻想,对未来抱有的一点期待。毕竟在追随宋高宗途中,词人目的在于将自己珍藏的金石字画呈送给皇帝,一表丈夫之衷心,为丈夫洗脱“馈璧北朝”之诬,此刻她的内心充满这希望,借梦境抒怀。
下阕在天帝的温情一问中,词人将视角转向自己,“我报路长嗟日暮”,一个“嗟”字道出了词人多少心酸与无奈,长路漫漫,人生暮年,独自飘零于渺渺沧海之上,归何处?何处可归?前路茫茫,路在何方?“学诗谩有惊人句”,一个“谩”字,道出的是此人的无谴责与愤懑,无助与伤心,能写出惊世诗句有何用处?满腹经纶又能如何?现实的不公有谁能理解?
“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鹏正举”是说像鹏鸟出没一样,极言风大。“风休住,蓬舟吹取三上去”,词人大喝一声:“风不要停啊,借你的力量,送我去三山吧!”归哪里,不如归隐三山而去,正好回答了天帝的一问。
从女子的角度出发,我们看到了一个有理想、有追求的李清照;从现实出发,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敢于指责现实不公的李清照,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一个无奈的李清照。
整首词,词人借梦抒怀,营造梦境,设计与天帝对话,回答天帝之问。然而最终词人归隐于虚无缥缈的三山,写出了此人对现实的不满,内心的愤懑。从结构来看,完整而又缜密。从内容来看,具有曲折的情节设计。整首词画面感非常强,是梦境与现实的结合,景物亦真亦幻,情感亦虚亦实。纵然时隔近千年,我亦仿佛聆听到那渺渺沧海上的一声嗟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