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就是想让大家认可、记住一个词——狐眼。
上初二的女儿每次考完试,都要给我复述她作文的开头、结尾和中间的大致内容,然后让我点评打分,如果打得分高,她就如释重负,如果打得分低,她则沮丧不安。不过最近我发现,她的作文辞藻浮华、内容空洞、缺乏细节和真情实感,首尾呼应这一条倒是记得牢固,可惜程式化的痕迹又太重。面对这样乏善可陈的作文,我俩都很崩溃。她不想改,我无法改。
女儿住校,一个月才回家一次,我不能随时辅导,单凭蜻蜓点水的指教,她的写作很难取得实质性的进步。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看来我是要下一番笨功夫了。
其实说这话的时候,我的心底是虚的,因为我并没有什么明确的方向和有效的办法,只是焦灼的爱中滋生出的一个模糊的想法而已。
鉴于情势所需,也只能摸着石头过河了。我打算采取“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战略战术,对文章的每一个组成部分都精耕细作,在大致可循的原则下,总结出一些实操性比较强的写作技巧。
关于文章的结构,一直以来都有一个比较通用的美学标准,那就是:凤头、猪肚、豹尾。意思是说,文章的开头要奇句夺目,引人入胜,像凤头一样俊美精彩;文章的主体要言之有物,紧凑而有气势,如同猪肚一样充实丰满;文章的结尾要转出别意,宕开警策,如同豹子的尾巴一样雄劲潇洒。
提出“凤头、猪肚、豹尾”说法的是元末明初的文学家、史学家陶宗仪。最初他提出这“六字法”是针对写乐府诗的,后来推广到一般的文章结构,沿用至今。在这里,我很想插入陶宗仪“积叶成书”的小故事。
陶宗仪进士落榜后回乡务农,在下地干活的时候,他总是随身携带书籍笔墨,休息的时候抓紧时间读书,身边没有纸,就随手从树上摘几片大的叶子,将自己的读书心得,以及对生活的观察感悟写在上面。回到家,他就把这些叶子放进一只瓦罐,瓦罐装满了就埋在树下。就这样,十年的时间他积累了十多个瓦罐的叶子,最后整理出一本《南村辍耕录》。我们写文章的“六字法”就是出自该书。
我一直想不明白:标题是文章的灵魂,就像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一样。标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可是陶宗仪老先生怎么就忘了给标题起一个相应的美学名称呢?
行文至此,聪明的你一定猜出来了,“狐眼”就是我为文章标题自创的一个美学标准名词。
说实话,我心里还是有一点小小得意的,这虽然不是什么填补了某项空白的壮举,但也算是补充完善了一件事情,况且是我喜欢看重的事情。
话说回来,说到“狐眼”你会想到什么呢?是蒲松龄笔下一众美丽聪慧的狐仙女子?还是“狐媚偏能惑主”的武则天、苏妲己?当然,每个人想到的肯定不一样,也不排除那些“看见短袖子就想到白臂膀”的人,我只是想说,在这里我只取其内外兼修之美。
我想戏仿一下王国维的“境界说”,来一个简约版的“狐眼三境界”。(“标题党”不讲文德,不在我的讨论范围之内。)
第一层境界:茫茫人海,一见钟情。对于文章的标题,我觉得应该倾注在佛前祈求五百年的虔诚和真心,用自己独特的魅力去等待茫茫人海中属于自己的目光。得之欢喜,失之淡然。

第二层境界:神飞顾盼,怦然心动。当你脚步为她停留,她的花瓣一片片绽放,她的清香一缕缕飘荡,她的眼神婉转清亮,你们异口同声地欢叹,相得益彰!情意相通,璧合珠联。

第三层境界:回眸一笑,倾国倾城。江湖路远,千回百转,某一日你没有忍住地回头,蓦然发现,有一城一国的目光在为她思慕眷恋。一次擦肩,一眼万年。

“狐眼三境界”是我仰望的高度,也是我希望达到的高度。今天给文章标题的命名,算是走出的第一步。
东拉西扯了这么多,我还是执着地希望你会喜欢“狐眼”这个词,然后告诉孩子,好的文章一定要做到:狐眼、凤头、猪肚、豹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