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过年的一段时间,因疫情的缘故,我一直在家带娃。家里有两个小孩,大娃格格,两岁多了,二娃吉祥,7个月。孩子妈带小吉祥,奶奶带格格,都很是辛苦。我在家主要是负责买菜做饭之类的家务。
在这段时间里,我注意到这么一个现象,当格格某些需求得不到满足,比如正在看手机时被收走,便会发脾气扔东西,旁边有什么扔什么。每当这个时候,妈妈和奶奶的反应就是“竹条子”伺候,结果自然是哭啼声一片。随后妈妈和奶奶一顿好哄,事情便告一段落。
等到下一次,格格继续发脾气又扔东西,妈妈或者奶奶依然是竹条子伺候,接着哭啼声一片,……如是者反复。
2
孩子哭闹发脾气,扔东西,这是个常见现象,教育孩子的方式也是现成的,直接,粗暴,好像没有什么问题,一切看起来都那么正常。但我总感觉有哪里不对。
我的疑惑在于,这样的教育效果并不好。
一是孩子的“毛病”并没有改善,惩戒的效果虽然立竿见影但持续时间短;二是在无形中增加了妈妈和奶奶的心理负担;三是对整个家庭氛围也不好,孩子一哭闹扔东西,就把孩子弄哭,长期的看,情绪成本也很高。最为关键的是,对孩子本身的成长也不利。
我能想见的是,这种教育方式可能会伴随孩子很长一段时间,也许是直到孩子有一天长大懂事了,才会停止……无论怎么看,这似乎都不是一个好的教育方式。
3
我把我的困惑和担忧和孩子妈说了,可能是表达得过于直接,孩子妈表现出有些抗拒,当听了我的处理方式后,孩子妈更是觉得我站着说话不腰疼。
我当时能想到的就是,看着她闹,等情绪稳定下来再进行语言教育,不管如何打和吓唬都不是解决问题的方式。我的一个模糊认识是,如果是我小时候,肯定不希望被这么对待。
既然是自己不喜欢的,推己及彼,就不要施加在孩子身上了,我们要和孩子做朋友,毕竟,我觉得扔个东西也不是什么特别大的问题,发泄不满嘛,我们小时候也会这样的。而且我觉得,一定有比打更好的教育方式。教育起来更轻松,孩子愉悦,大人也高兴,家庭氛围也和谐……
当然这并不解决具体问题。
所以孩子妈的想法我也能理解,毕竟我经常在外出差,带孩子的责任都落实在了她们身上,十分辛苦。而我只是阐述了一下现象,并没有提出具体的措施,问题并没有解决。经过一番交流后,就暂时把问题搁置了。
但,不管怎样,把问题提出来,这也是一种进步。
4
当然,作为一个善于学习的人,只是提出问题,不提供解决方式,这不是我的风格。在翻阅了很多资料后,一个偶然的机会,接触到李玫瑾教授的育儿视频。乍听之下,惊为天人。
我们都知道,性格决定命运。性格是如此重要(对于性格,李老师的定义是后天形成的社会行为方式),那我们应当如何培养孩子的“性格”呢?李玫瑾教授认为,孩子的成长是有关键期的,孩子的性格形成的关键期在6岁以前。培养孩子的“性格”,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克制任性,防止压抑,学会控制,学会忍耐,防止自私,经历挫折等……
而我们面临的孩子哭闹扔东西这个问题,其实质是要“克制任性”,李教授认为,六岁之前要对孩子说“不”,具体怎么做呢?
第一,选择孩子早期表现出任性的时间。
这个时间,李教授认为一般应该在3-5岁,但我认为可能更早,比如我家的格格需求得不到满足就哭闹扔东西。选择早期去处理这个问题,主要考虑是成本较低,孩子还小,你和他(她)说不,他(她)顶多就是哭一下,或者扔扔东西,若是等他12-14岁,进入青春期了,那可能是离家出走,或者服毒自杀、跳楼等方式威胁父母,因为那时候他(她)已经有对付你的各种能力和选择了。
第二,说不”的环境要讲究。
要让孩子单独面对你,而不要让他在众人面前、或在其他亲属而前面对你。所以,无论他在哪里与你对峙,与你大闹,你都不要心急,要把孩子带回家,最好选择在卧室内,因为房间里没有危险物品。你将他置于卧室中,将门关上,让他单独面对你,他会感受一种情境压力,然后,告诉他(她):“你今天这样是不对的!下次不许如此!”
第三,初次这样做,孩子可能会继续哭……
这时父母应该:一不要骂他,二不要打他;三不要说教,四不要走开。
最好的方法是坐在他面前,看着他哭。他开始时会很伤心,还很气愤,这没有关系。因为他现在全部的反抗本事就是哭,大不了他在哭闹时将头撞在床脚上。但他自己一定知道疼,不再撞,而你这一时间的“坚持”,就向他展示了你的态度,不要暧昧要坚决!
这对你、对他都有好处。这种“说不”的方式就是以一次事件的处理行为告诉孩子:如果你做得不对,你再闹我也不会让步,我也不会心疼,我对你的爱是有限度的,取决于你自己的表现。所有的孩子都会从中感知你的反应。只要你坚决,他就明白了。从此之后,他不会再如此辛苦地与你闹!
发脾气没用,家长也不能让孩子太压抑,应该怎么办呢?
家长可以跟孩子讲,以后有什么事要跟我沟通,如果能说服我,那当然可以考虑你的要求。孩子如果跟你说,妈妈我想要这辆小汽车玩具。你可能会说,你能跟我讲讲这小汽车跟家里的有什么区别吗?这其实是在鼓励他跟你交流。
当然这种交流一般遵循什么原则呢?
“三比一原则”,就是三次中你能有一次满足他,让他知道交流有用。
这样,孩子以后就知道跟你交流了,这个关系一旦建立好了,孩子到青春期时,家长跟孩子就很容易相处了。
5
育儿是一门学问。
作为父母,我们并不会自动获得孩子的尊重,而是需要在了解和把握孩子心理基础上,处理好他们成长中的点滴,才能一点点挣得孩子们的尊重,一起陪着他们健康成长。
相对于以后他们可能会取得的成就,我更希望他们能成长为一个人格健全独立的人,这是他们安生立命的基础。
而在这条路上,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本文内容主要参考李玫瑾教授在2008年6月15日于国家图书馆文津堂进行的一次讲座,名为《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常见心理问题与对策》。
相关的链接:
1、https://v.qq.com/x/page/o07139gxnrl.html
2、https://www.ximalaya.com/ertong/31051103/229134895
3、https://www.ximalaya.com/ertong/31051103/229134896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