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讀<FAUST>,因其內大量註釋與文獻參考,導致我不得不翻查大量資料,以保證儘量接近理解作者的表達感受。
從黑暗中世紀到文藝復興,從浮士德與海倫的結合中我可能更加感性的體會到文藝復興後,歐洲人對古希臘時代輝煌的文学文化藝術的極致向往,這也是Goethe在詩劇作中對當時歐洲人理性主義需求的寫照,但此理性主義並不是識論下的絕對主義,這一點在瞭解自十八世紀以來歐洲人整體精神需求時,得到证实。
現代科技發展進步被視為人類發展延續整體需求的“最高文明”(我从来不认为科技是最高文明,我認為它僅僅是一種需求和手段),但希臘與意大利卻沒有這種在科技上的壓倒性優勢,只要没有这种优势,一定被人文主義主導優先,哪個國家都一樣。(政教合一可能除外)
這也不乏感性的劣勢,但同時表明希臘與意大利人更加關注“人”以及人的感受。
這可能是我第一次用感性審美來感受一本書和歷史!
《實踐論》:理性更可靠,因他來源於感性。我覺得這句話非常好,這種論述體系得出的结论很耐人尋味。理性是感性的昇華,感性是理性的源泉,感性更強調感受和感覺,感性是什麼?感性是唯心主義,那麽理性也是,這是實踐論。怪不得李敖說馬克思這個人是唯心的,很唯心主義。
人其實很復雜,真正最極致完美高尚的簡單,必須是經歷了所有哲学思辨之后簡單,比如就像季羨林晚年,很多頂級大知识分子的晚年簡單,都和普通人存在本质上的根本不同。
這世界上有種哲學思維,既然不是廣義上的唯物、唯心,也不中立,它以事情本身為出發點來開展觀念,這就是認識論下的唯物主義,在確定了物质世界在意識之外的前提下,肯定了人腦是最高物質反應形式。
沒寫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