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红楼》,众多人物,性格迥异。而我,唯对那潇湘妃子情有独钟。
她,让我深深地震撼。为她的性格,为她的才识,为她的感情。
众人眼中,她并不完美。有人说她尖酸刻薄,有“小家子气”;与薛宝钗相比,她不大方,不会与人交谈。可我认为,那是她个性的体现。她有自己的性格,喜欢就是喜欢,厌恶就是厌恶;她性格耿直率真,从来都是随着自己的心性而活,不愿意随声附和。纵使这样的性格让她少有朋友,可她终究做了自己。在那封建大家庭里,许多人都被封建礼教所禁锢,可她是那样向往自由、追求自由!所以她才会与贾府里的众多姐妹们显得格格不入。哦!不,应该是特立独行。
父母相继离世,她只得寄住于贾府中,难免会有一种“寄人篱下”的感觉,她为此多愁;偌大贾府,能以真心相待的又有几人?只怕唯宝玉一人而,她为此伤感。她葬花,是因为她感到花与她同病相怜,不忍让花散落于路边让人践踏;她落泪,因为只有放纵的哭过后才会更舒展,笑容才会更加绽放。这是她的尊严,是她对知己的真切渴望。如此一个自尊自怜的女子,怎能叫我不喜欢?
诗,是她美丽的灵魂,是她精神的寄托。她内心的纠结、伤感、愁苦以及对自由、对爱情的渴望和追求等等全都倾注在诗上。犹记得那首《葬花吟》:“依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花依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读罢,犹如万箭穿心,其心中的痛处,好似我也经历了一遍。她看《西厢记》入神,因为她向往于那种自由爱情,“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她一生都在追求着那个美好的爱情。
她的感情最为让我震撼和动容。前世是一棵绛珠仙草,为报神瑛侍者灌溉之恩,今世化作林黛玉,与宝玉相爱,用一辈子的泪水去还他。可以说,宝黛爱情是前世早已注定好的。她和宝玉真心相爱,因为他们心灵相通,都是追求自由的人,都不愿意被封建礼教束缚。只有黛玉不会强求宝玉走仕途之路,只有宝玉懂得林妹妹心中所想。怎么看,两人都是天作之合,他们的爱情纯粹,不掺杂任何杂质。有时,黛玉会不理宝玉,因为在这背后,只是因为她太在意宝玉了,因为爱的深、爱的切,所以不能不介意。总觉得宝玉给黛玉的时间太少,黛玉的心太细腻,而宝玉却体会不到。在她某个抑郁的瞬间,心情像是走丢的小孩没了方寸,宝玉不该到来的问候会被她驳回,狠狠的、凶凶的,却是无心的,不是不接受,只是因为太难受,于是她只有用诗来发泄内心酝酿已久积压不了的情感。可正因为如此,他们越来越熟悉对方,了解对方,最终深深地爱上了对方。然而,现实就是现实,封建背景下,婚姻和爱情并不等同。那个社会的婚姻基础并不是爱情,讲究的是“门当户对”,讲究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对于贾府而言,他们需要的不是以爱情为重的人,而是一个能继承家业的人,宝玉作为继承家业的不二人选,贾府当然要给他娶一个知书识礼、人脉广、人缘又好的人作为“宝二奶奶”。可见,黛玉并不是这样一个人。一个可笑的婚姻,葬送的是三个人的幸福。黛玉不甘,却也只能含恨而终,而她在闭眼的那一刻,嘴里还在叫着“宝玉、宝玉”;宝玉得知真相,最后出家为僧。
人们都说宝黛的爱是一场悲剧。我认为的确很悲,但也很美。虽然最后两人天人永隔,但曾经真正拥有过,彼此的心是在一起的。这样的爱情更有意义,耐人寻味。
黛玉对爱情忠贞,一生痴情于宝玉,“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为宝玉流泪,为宝玉写诗;她一生追求自由,想要自由的天地,想要自由的爱情。她对感情的执着,对自由的执着,让人动容。
我钟情于黛玉,因为她的美貌,因为她的才情;我钟情于黛玉,因为她的见识,因为她的思想;我钟情于黛玉,因为她的耿直,因为她的个性;我钟情于黛玉,因为她的执着,因为她的痴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