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做才能让熊孩子变成暖孩子?
会被这个话题吸引进来的家长,一定在孩子教育过程中遇到过非常棘手的问题,也非常希望有一个有效的办法把熊孩子改造成暖孩子。
我将从以下三个方面给大家讲讲如何做,才能改造熊孩子:
1、产生熊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2、面对熊孩子的行为,家长应该如何应对?
3、怎么跟孩子进行有效沟通,才能让孩子成为一个听话的暖孩子?
(一)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熊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我家小区有个三岁小男孩叫飞飞,在小区了是出了名的“小霸王”。喜欢抢其他孩子的玩具,喜欢打人。每每和小孩子起冲突的时候,他奶奶就会冲出来拦着他,或者直接揍他一顿。而飞飞则学会了跟奶奶对抗:要么打奶奶,要么绕过奶奶继续追着其他孩子打。总之无论奶奶是哄还是打,都无法制止飞飞继续“野蛮”的行为。
飞飞为什么会在与同龄孩子相处时产生“暴力”行为呢?
是因为他天生就是这样的性格?
对于熊孩子的熊行为,我们需要理性地认清楚一点就是:孩子的行为习惯并不是天性使然,而是孩子对结果呈现,所做的选择性行为。
为什么这么说呢?
以前人们认为:人类行为有自主选择能力,遇见事总是先缜密思考、精心谋划之后再采取行动。而动物是靠适应环境的本能反应。
但是,行为科学家的研究却发现:我们行为选择的理性成分并不比鸽子、老鼠高很多。越来越多证据证明,儿童的习惯养成是在行为后果中不断学习的结果。
譬如幼儿教育工作者发现,爱打人的孩子并不是天生喜欢打人的感觉,而是偶然发现击打能够赢得父母的关注,这种兴趣是在责怪中强化的。
同样的,很多孩子喜欢通过大喊大闹来让父母妥协,从而满足自己的需求。
这就是因为孩子认为:正常的表达需求一定会被家长拒绝,但是“哭闹”达成目的的成功率高很多。于是,从结果选择行为让他们养成了喜欢“大哭大闹”达到目的的习惯。
(二)
那么,作为熊孩子的家长,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孩子们的不良行为呢?
假设你的孩子在公共场合打了别人家的孩子。你会怎么做呢?
作为在公众场合做错事的熊孩子家长,被周围人用眼神射杀和指责,羞愧与满腔怒火更是汹涌而上,根本无法理性思考。很多家长会觉得:先打一顿或者骂一轮,挽回面子再说,别让人说我不懂得教孩子。反正教孩子这事,得回家关起门慢慢管教。
可是你不知道,这种情况下,你一次错误的应对,可能一百次用心的说教都补救不回来。
那么应该怎么做才是正确的呢?
当孩子产生这些不良行为的时候。我们该与孩子进行沟通的关注点不应该是行为的结果,而是行为背后产生的原因。
正如前面提到的:儿童的习惯养成是在行为后果中不断学习的结果。喜欢“打人”的孩子是因为“打人”这个行为可以满足他获得某种“权利”或者家长的“关注”,所以他养成了“打人”的暴力行为。
那么,避免养出“暴力小孩”最好的办法是,减少对“暴力行为”的过度反应。同理可得,我们要避免孩子出现“熊”行为,就要减少对他的“熊行为”过度反应。
但是,我们要告诉孩子不良行为带来的后果会有哪些,正确的做法应该怎么做?
比如孩子通过大喊大闹想要让妈妈给他买玩具。妈妈不是制止他哭闹,或者立刻满足。而是应该让他知道:想要获得玩具的方式不应该是大哭大闹。大哭大闹的结果就是你得不到任何诉求的满足。如果你真的特别想要一个玩具,你应该跟大人好好沟通,达成一致的协议,大人才会满足你的这个需求。并且要让孩子知道,这个道理不是随便说说的,妈妈是一直都会坚持这个原则不变的。
那么孩子慢慢就会通过妈妈的态度了解到,究竟该怎么做才是正确的行为。
(三)
知道如何应对熊孩子的不良行为之后,我们又该如何在日常的教育中,把孩子养育成为一个暖孩子呢?
孩子的好行为或者坏行为多半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特定环境产生的功能。想培养出一个暖心的孩子,先要塑造出滋养暖孩子行为的温暖环境,其中包括家长对孩子良好行为的关注、赞扬、欣赏和公开褒奖;也包括在学校里和社会范围内大力宣扬优秀事迹、树立楷模,以及肯定其好行为的价值观等等。
更重要的一点是:有效沟通。
怎样才是有效沟通呢?家长和孩子有着平等、互相尊重的前提下,进行的能够正向影响孩子行为的沟通。
下面我用自己的一个小案例给大家讲解一下,怎么做,才能与孩子进行有效沟通,让孩子成为暖孩子。
前两天,祺祺睡觉前要我给他讲故事,我让他自己去书架上挑喜欢的书过来。他却把不喜欢的全部拿出来扔地下。
这时候爸爸回来了,可能工作比较累,看到这状况,一把抱起熊孩子放一边说:“你在干什么?”祺祺坐在地上“哇”一下就大哭起来。爸爸继续教育他:“你不可以这样的,把书扔地上,到处弄得那么乱!”
我向爸爸悄悄示意了一下,让他走开。(为什么要悄悄?因为不能让他觉得妈妈是来帮他的,否则会认为做错事有妈妈会帮他。)
然后我也坐在地上(用一致的视觉高度和动作更容易让他觉得你已经感同身受),静静看着他哭。他尝试把声音哭得更大,可怜巴巴地看着我,希望我能给他安慰,但我没有抱他。我给他拿纸巾擦眼泪。他的哭声稍微小了一点。
我开始跟他说话:“祺祺,发生什么事情了?能告诉妈妈么?如果你一直哭,妈妈听不到你说话,是没办法知道你怎么了的。”于是,他开始努力收起哭泣,指着地上的书,但是说不出话来。
我:“我知道了,你想选几本喜欢的书拿给妈妈讲故事对吗?”他点点头,委屈的眼泪又来了(这时候的他感觉被人理解了,于是委屈感就上来了)。
“但是你为什么把书本都扔到地上了呢?如果书本在地上摔坏了,以后你想看都看不了了怎么办呢?……”他终于一边听我讲道理,一边点头,一边把眼泪收起来了。因为我站在了他的角度肯定他,获取他的信任之后,再给他讲道理,他是更容易接受的。
事情的结果就是:他自己把书本一本本捡起来,并且学着平时我整理书本的样子,把书在手里面顿了顿,最后把全部书放回书架上了。
这个过程我没有帮他动手,但是一直在旁边跟他说:“祺祺懂事了,知道怎么整理书本了。真是一个好孩子啊!”
在给予夸奖的时候,记得重复一下他做了什么事情值得夸奖,可以加深他对正确事情的认知。
这件事情中,爸爸一开始的做法忽视了孩子情绪,孩子的情感得不到共鸣,他觉得自己的需求没被理解,委屈的情绪一旦引发,无论你说再多的道理都不可能听得进去。
其实就算你是成人,当你有不良情绪的时候,同样会听不进去对方的建议。
所以当我坐在孩子面前,关切地直视他的眼睛,耐心地陪着他,让他知道我愿意倾听他的需求和了解他的情绪的时候,他便会尝试开始控制自己的情绪,一边表达自己,一边接纳我的建议。
同样,成年人之间的沟通也一样,当你愿意倾听,我愿意表达的时候,我也同样愿意更好地对你进行倾听。这就是同理心。
很多时候,我们会自以为是的认为孩子就应该听大人的,无论事情是怎么回事,第一件事情就是孩子必须停下任何情绪和行为,听从大人指示才是正确做法。
其实,孩子也是有思维的独立个体,而且他们比大人更加没有情绪控制的能力,如果不尝试去理解他,给他平等的对话机会,换成你是孩子,一定会觉得父母没有尊重自己。
尊重,是与孩子有效沟通的关键前提。
试想一下,如果孩子一直处在一个平等尊重的家庭环境中,他的需求得以表达和接纳,他的情绪得以理解和认可,孩子长期处在一个温暖的环境中,他不需要用捣蛋搞破坏来引起家长的注意,也不需要哭闹撒泼来宣泄自己的情绪,凡事都可以商量,可以沟通,那天还有必要做一个熊孩子那么糟心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