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常说武汉是我的第三故乡。这并不意味着武汉在我心中的排名不高,而是恰恰相反。生我养我的地方是我的家乡,我现在生活的城市是我的第二故乡,将武汉列为第三故乡,正说明了它在我心中的地位之高。
都说旅者四海为家,我不一样,因为我在武汉有一个“家”——黄陂。之所以称黄陂为我在武汉的“家”,是因为我几乎逛遍了黄陂所有的景区,每个景区怎么玩儿怎么吃怎么住等等我都熟记于心,而且很多景区甚至已经去过两三次了。木兰天池就是其中之一。
依然记得乘坐画舫游船泛舟天池的惬意,依然记得“做客”木兰外婆家的欣喜,依然记得徜徉大峡谷的畅快,依然记得品尝网红灵芝煮蛋的满足……几个月不见,还真有点想“家”了呢。嗯,那就回家看看吧!
一切依然是熟悉的模样。大水车吱悠悠地转动着,用激起的水花消磨着冬日的慵懒时光。小天池依旧迷人,蓝色的池水、绿色的树木、红色的果子、橙色的树叶、白色的亭子……它用斑斓的色彩温暖了天池的冬天,也温柔了游客的眼眸。大天池平静、祥和,一如冬日午后的暖阳般美好。画舫船缓缓驶过,池水一层一层荡漾开来,像极了十八岁少女的心事。不愧是武汉后花园,即便是在萧瑟的冬天,木兰天池仍这么令人向往。
一切又都是新鲜的模样。前两次来的时候,均路过朱家山寨但并未作停留。这次,它是我们的目的地之一。朱家山寨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村寨,之所以说它不普通,因为传说中木兰将军的娘家就在朱家山寨,因为寨子里处处浸润着木兰文化。木兰降服小白龙的传说、木兰在寨子里习武练剑等种种关于木兰的故事,至今仍在寨子里流传。
冬日里的朱家山寨愈显宁静,村民坐在家门口择菜,屋外晾晒的干菜和小鱼干经过阳光的烘焙,正等待着成为人们餐桌上的美食,就连猫咪也变得慵懒了起来,找个阳光充足的地方眯着眼睛晒起了太阳。我正沉醉在朱家山寨安详的氛围中,却被一阵喧闹声打破了思绪。原来是准备打糍粑!
打糍粑是黄陂的传统民俗之一。将蒸好的糯米放到石碓中,拿起木棍就可以开打了。打糍粑是一个技术活,要想糯米完全捣碎往往需要几个人合力才行。“嘿呦”、“一二三,加油”……伴随着大家伙儿打气助威的声音,他们你一锤我一锤打得十分起劲儿。约摸过了十分钟,就闻到糍粑散发的香味了。扯下一块带着热气的糍粑,蘸上白糖送入口中,软香的糯米和香甜的白糖充斥着口腔,一瞬间,整个人由内而外地散发出一种幸福感。
吃完糍粑,还去一户阿姨家去看她做豆丝。同糍粑一样,豆丝也是黄陂的招牌美食。阿姨舀一勺浆水,均匀地摊在锅里,待一面煎好翻转至另一面,出锅,然后开始下一张,一系列的动作娴熟而又有序。若不是接下来还要去忠孝园,真想留在阿姨家好好尝尝她做的豆丝呢!
忠孝园由忠孝园广场、木兰祠、木兰文化博物馆等组成,是木兰天池景区木兰文化最浓郁的地方。不管是广场上的《木兰辞》,还是木兰祠里展示的相关资料,均传达和传递着木兰文化。当我看着那些资料、吟诵着“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的时候,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英勇气概让我为之动容,她身上传递出的忠、孝、节、义等精神更是令我感动。忽然明白,木兰文化以《木兰诗》为开端,木兰身上的那种忠义精神,不正是木兰文化的核心么?
到了木兰文化博物馆,我更是挪不开眼睛。博物馆里展示着跟木兰相关的邮票、唱片、瓷器、书籍等,种类之丰富、藏品之繁盛,让人称奇。我在博物馆里欣赏着每一件藏品,任思绪在木兰文化的海洋中畅游。
游览博物馆的时候了解到,原来木兰天池里的这个博物馆是叶蔚璋先生创建的。叶蔚璋先生是谁呢?他是博物馆的名誉馆长,30余年收藏木兰相关的藏品3000余件,他凭一己之力不遗余力地保护和传承着木兰文化。如今我们能在景区欣赏到这么多木兰相关的藏品,可以说都是得益于叶先生。
此次木兰天池之行,在朱家山寨体验打糍粑的乐趣,在忠孝园探寻木兰文化,收获颇丰。如果你对木兰文化感兴趣,如果你有时间,不妨到这里转转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