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精进学思行 精进学思行 今天
昨天,很幸运能在得到高研院上进行了一次分享,虽然只有短短的8分钟,但这8分钟是我目前公开分享中最为充分的,一个小细节就是,在这个分享的准备中,我需要写逐字稿,也就是你讲的所有内容都要一字不差的写下来,夸张点,甚至包括语气词。
除了我之外,昨天还有6位同学也登台进行了分享,分享的内容各不同,有利用心理学原理进行用户运营的;有通过打王者荣耀来凝聚团队的;还有介绍如何写政府工作报告……。
这些分享都很精彩,但如果你经历过他们从选题到最后的呈现全过程,你就会明白这个过程其实并不容易,都需要经过一个严苛的“打磨”过程,而本文就是从其中一个被打磨者的视角,和你分享一下我经历的过程,希望对后续需要分享的同学有启发。
我会结合自己的经历和理解,从3个方面进行介绍:
1、打磨的过程是什么样的?
2、打磨背后的心法是什么?
3、这套方法还可以用在哪里?
1、打磨的过程是什么样的?
整个过程的主要分为了三个阶段:选题表打磨、逐字稿打磨、分享预演。
1.1 选题表打磨
选题表打磨的目的是为了确定合适的选题,以我自己为例,我选择的题目是“如何为高端电动汽车打造声音?”,为什么选择这个题目,一方面是自己本职工作,比较熟悉;另一方面,感觉比较有收获和小成就的事情。
而且,这个选题表的设计很有讲究,它有几个经典的问题:你碰到的挑战是什么?和你面对相同挑战的人,是如何解决的?你的解决方法有什么独特之处?效果如何?
通过这些问题你会发现,分享的主题一定是自己干过的,而且相对干的不错的,而打磨的过程其实就帮助你找到背后差异化的因素,将其提炼并分享出来,而且最好是对其它非本行业的人有启发。
在这个阶段,大家最常见的误区是:过度陷入自己的领域。因为我们过往分享自己专业的时候,听众往往是我们的同行,所以很容易听懂我们在讲什么。
但这里的分享,听众大部分都是外行,所以如果一上来就介绍很多专有名词,听众很难跟上节奏,而这个时候最重要是先让听众明白你介绍的是什么,你面临的挑战是什么。
所以,我在这个地方介绍的时候,就把汽车的声音(好听)和汽车的“颜值”(好看)做关联,更容易让别人理解我在介绍的内容。
1.2 逐字稿打磨
当选题表打磨通过后,就进入了逐字稿的编写和打磨阶段,这个阶段是最耗时,通常也是修改最大的地方。
为什么要写逐字稿?在分享课程中老师也提到,我们说的话,通常是随风而逝的,有时甚至是不负责任不过脑子的,而通过写逐字稿,可以帮助我们理清表达思路,给听众更好的体验。
我以前很少为了公开分享而写逐字稿,觉得是浪费时间,但经过这一次,我发现,在重要场合的公开分享,逐字稿是保证交付质量的重要环节。
此外,如果你的分享是由一个团队协作的,那么逐字稿就能成为一个抓手和载体,有利于多方的协作,比如你需要请谁帮你合适哪段的数据,PPT制作者也知道该如何进行排版设计。
在这个阶段,我也经历了一个苦恼期,不知道该如何围绕主题,组织我的核心观点,并将其转化为一个口语化的表达。
这里要感谢我的“内部打磨教练”,我的“合伙人”,在交稿的头一天晚上,我辗转反侧,无法入睡,她问怎么了,我说在构思逐字稿,她主动提出来帮我理一下思路,于是我就在白板上,把我的观点和思路写下来,她从她的视角帮我进行“打磨”,比如其中有个点,就是表述我画的“流程图”,她建议我可以将其表述为三句话“蓝图,看见奔头;流程图,看到眉目;协作网络图,看到价值”。
我们后来一直讨论到凌晨零点,并快速写下初稿,第二天一早我就把逐字稿的初稿提交了。
如果说初稿是经历了“内部打磨”,接下来还需要面对“外部打磨”,也就是“昊师”的指点,而这次打磨对初稿最大的修改建议有两点:
第一点是:提到我的想介绍的有两个重点,但是这两点的关联性比较弱,如果在8分钟内想呈现两点,其实就像大胖子穿一个很瘦额衣服,会很勉强和别扭;
第二点是:建议保留一个重点,同时对保留的这点加入更多的细节和案例,让其更加具体,否则容易显得太干,让听众很难理解和消化。
经过这一轮打磨,修改完稿件,又经历了第二次“逐字稿”的打磨,这次打磨,“昊师”帮我发现了案例中另外的一个启发点,就是我阐述的核心观点的反向利用,这点是我自己之前没有想到的,让我豁然开朗,原来还可以这么想。
1.3 分享预演
经过两轮逐字稿的打磨,基本内容确定了,接下来就是做展示的PPT和分享预演。
在从后来的分享来看,有同学反馈我的PPT呈现挺不错,而我自己也觉得还不错,其实这得益于我在2周前参加的一个“视觉化”呈现的课程,就是如何通过视觉化,传递自己的核心观点,我将其核心内容总结在如下的文章中,如果有需求,可以参考:
完成PPT后,为了保证第二天的顺利呈现,“班班”组织我们头天晚上进行预演,当天晚上和同事聚完餐,我就立即赶到了虹桥机场的得到学习中心,发现已有几个同学在排练和改PPT了。等大家都改的差不多了,班班给我们“计时”,进行了模拟,在此期间,我还假装“打磨教练”,给一个同学提了些建议,很高兴对他居然有帮助,而且第二天看到他真的参考我的建议进行了修改,看来我以后也有可能成为“打磨教练”的潜质。
2、打磨背后的心法是什么?
第二天的分享很顺利,而且明显能感到在打磨前后,大家分享质量的变化。那这背后有什么心法吗?
刚好在第一次线下“高手课”——“会分享”中,“昊师”亲自登台,倾囊相授,信息量太大,这里只分享对我启发最的3点:从挑战出发、4个问题、5个转化(工具)。
2.1 从挑战出发
从挑战出发,这是对我启发最大的一点。我以前的分享很容易,按照一个标准逻辑: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比如“什么是系统思考?为什么系统思考重要?我们怎么系统思考?”
这种分享方式结构清晰,对于书面表达可以,但对口头分享不太适合,因为很难调动起听众的注意力。而更好的方式是从挑战出发,为什么要从挑战出发?因为:
世界不是按照领域划分的,而是围绕挑战组织起来的。
这种思路,其实一些比较惊心动魄的电影早就在用了,在这类电影当中,主人公首先都要面临一个的挑战,然后,观众不自觉就会关心,主人翁是如何一步步解决的。
回到分享也是,当抛出了我们的挑战,听众更容易跟着我们的思路,去思考我们该如何解决这个挑战,而“挑战”在这里还可以细分为三个要素:主角、目标、障碍。
精进学思行
如何理解“挑战”?
视频号
这三者缺任何一个,都不构成挑战,你下次可以用它来检验,你面对的是不是挑战。
2.2 4个问题
在打磨背后,有关键的四个问题,可以帮助深挖好结果背后的关键差异。这四个问题是:
传统解决方案是什么?
传统解决方案为何无效?
你的方案是什么?
你的方案为何有效?
通过这样4个问题,我们就能排除那些一般的、效果不佳的做法,从而发现取得好结果的“独特的解法”。
2.3 5个转化(工具)
为了更好地呈现和让别人理解你的观点,“昊师”还提到5个工具,或者说是5种“转化”
①概念→场景;
②道理→故事;
③事实→对比;
④并列→递进;
⑤号召→指令
其中①和②都是帮助我们把抽象的还原成具体的,这里有句话我印象很深刻:
“故事中常常蕴含道理,但是道理中常常没有故事”,但是我们人类天性是喜欢听故事的,而不是听道理的。
把事实转化成对比,其实目的也是为了形成深刻的印象,一部汽车一个月买了5万台,我们可能没有概念,但如果说它是第二名的2倍,比同类其它车的总和还高,你就有比较深刻的概念了。
把排列的变成递进,这其实和口语讲述是有很大关系的,因为人们在通过听接受信息时,常常是线性处理,一环接着一环的去理解,所以,递进的方式更利于消化吸收。
最后,是要把号召转换成指令,因为你讲完这些之后,其实是希望能够给别人带来行动和改变,这个时候把号号召变成指令,就把抽象的变成了具体的,就容易操作,比如号召“要加强身体锻炼”,人们不知道该干什么,但如果说“来,我们每天跑步3公里每天19:00开始,并且打卡。”,就更加容易操作。
3、这套方法还可以用在哪里?
上面介绍了打磨的过程和背后的心法,这个方法只适合进行公开分享才能用到吗?这就太可惜了,其实跳出来看,我至少想到3个其它的用途:
第一个用途:自己工作复盘。比如,当你漂亮地完成一件事情,完全可以用上面的心法,对自己的做法进行萃取,并将好的做法固化下来。
第二个用途:和牛人的请教。,我么可以通过前面的心法,深入提取他们当时的做法,从而发现对自己有借鉴意义的地方。
第三个用途:换个视角看待当下的“挑战”。这个想法来自于我的合伙人,她虽然没有在上一期进行分享,但她提到,如果我们现在正面临一个挑战,我们可以设想,“这是个好机会,如果我能成功解决,这就是一个很好的分享案例,我现在要做的,就是为到时候的分享准备素材”,这样,就能降低你对“挑战”的为难情绪。
总结
“分享”打磨,不是让你用套路吸引注意力,而是通过背后的一套方法,帮助我们萃取我们做成事情背后的“独特方法”,并用它启发他人,共同进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