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 看图作诗,天使点赞 - 简书 (jianshu.com)
第9楼的讨论中,我的个人观点。
这一楼的讨论挺有意思,也挺有意义。我觉得格律这个东西,要说是枷锁也可以,要说是诗人的自我约束,也对。东方诗歌含蓄(也可以美其名曰更有诗意),不直白露骨。格律用一些形式上的东西给感情的喷发加上一下规范,使得作者在抒情的时候不至于太过喷薄,这从一定程度促进了含蓄。隋唐以降,能留下诗作的,大部分是当官的,官场上多一些规范化、格式化,是保命的要件。所以这种枷锁,很可能也是作者自愿戴上的。
唐代选拔人才,比其它朝代来说,更能够不拘一格,发展了很多科考,连儿童都可以参加官员选拔考试,叫做童子科。所以,说格律是“标准化”考试可能不正确,应该是有利于规范化考试、客观化评分。不然单按照“诗意”高低来给一个人的科考成绩打分,很不客观。如果打分缺乏客观依据,那么主考官本人也会有极大风险。比如主考官觉得某人很有诗意,到了皇上那,却被认为毫无诗意,那主考官就容易被怀疑是结党营私。但如果有格律可依,那么至少可以先看平仄来打分,挑选出一批人,再由“天的儿子”去评判。嗯,这个是科举评分客观化的需要,也是主考官和考生自保的需要。那时候应该还没有“标准化”,格律诗也不是“标准化”考试。
说到平仄和佛器的联系,这个倒是挺新鲜的,至少我没听说过这种说法。但想起来又似乎有一定的道理。比如: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如果对应成木鱼声和钟声,就是:
笃笃叮叮笃,叮叮笃笃叮
哈哈,画面感太强了,想起青灯、古卷与师太(我隔壁有位女居士,每天敲这个)。
前一阵看到好像有写诗为儒者禅,这个画面感倒是完美注解了这句话。
最后,再补充一下。写律诗也好,写古体也好,都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致敬,如果不想被格律所限制,不妨就写古体,就没有烦恼了。
切一下这个帖子的题。
所谓境界高低,就是是否自在,境界高的人自在,境界低的人不自在。通往自在的法门有很多,比如观自在,就是通过观这种法门来通往自在,遍察世间尴尬事,方知菩提如是说。你也可以用其它法门来达到自在,比如无视各种规矩,超脱飘逸,在世外得到自在。你也可以精修融通,了解各种规矩而通达世情,得到自在。自在只是一种感觉,一种个人状态,当你自在的时候,法门本身就变得次要了。
写诗也是如此:
(1)你可以熟读唐诗三百首三千遍,然后不会吟诗也会吟,这就类似于”观自在“,如果读了还不会吟,那就再读,再读,再读。遍观而自在,格律就成了你内心自己的韵律。
(2)你也可以通过学习格律来学写近体诗。精通格律,勤习格律,把格律变成自身的韵律,那么你也就自在了。
上面两者就达到了”随手写出的东西,竟然合乎格律“,因为格律就在你心中,你俨然就是格律代言人。当然,严格来说,这是孔夫子说的不逾矩,在规矩之上得到自由。多少有一些”住“,即困在格律之中,还达不到佛所说的真正的自在。因为真正的自在是无所住。不过呢,能达到这个境界,已经相当的高超了,能够称为格律大诗人了。
(3)第三种方式是无视格律,写古体诗,四言五言六言七言骚歌行,随便,韵脚平仄随心,写出来大家看着心欢喜,就行了。达到这个境界的,那是真自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