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曾说:“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精华,例如‘和而不同’的哲学思想,‘民为邦本’的民本思想,‘尊师重教’的教育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社会伦理思想等等。”
的确,儒家文化的精华——“仁、义、礼、智、信”便是一例。
《论语·颜渊》所记载:“樊迟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自孔子倡导“仁”学以来,“仁”成为了中华民族的共同的永恒的品德。讲仁,就是讲人与人的关系,讲人对人的爱,由对父母、兄弟姐妹之间的爱,进而上升到对他人的爱。“仁爱”思想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主要道德要求和价值取向,渗透在中华民族的血液中,铸就了中国人民的优良品质。
《论语·里仁》中提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义”是种人生价值观,当亲情或友情发展到完美的程度时,就有“义”的成分。有“义”在,就会使友谊友善长存;有“义”在,家庭中的每一位成员便都会尽其所能承担责任,为家奉献。正所谓“有义则立德,无义而无信”,凡是讲究“义”的人,都为人尊重。
《礼记》中“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仪也”表明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礼”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标志。同时,“礼”也是治国安邦的根本,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突出精神。中国是重礼、明礼的礼仪之邦,孔子所提的“克己复礼”,《左传》中“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都无时无刻不提醒着后人明礼、重礼。
众所周知,“仁、义、礼、信”是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而将这一切联系起来就需要“智”贯穿其中,三思而后行,去做有意义的事情。如今,“智”则更显重要,我们要把人文智慧,科学智慧聚为一体,从而开启新的智慧,建设美好的社会主义国家。
古语云“人无信不立。”《说文》讲:“人言为信。”“信”是立身之道,更是约定俗成的社会交往准则。孔子在教育弟子时常说“言而有信”“信则人任焉”。一诺千金、诚实守信等千百年来被人们所推崇着。而“信”这一做人的根本、立世与治世之道也时刻等着人们去践行,去发扬光大。

中华文化的精华中,“仁、义、礼、智、信”塑造完美人格;“厚德载物”、“知义明耻”、“和为贵”等思想构成了和谐社会。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心法留给全人类弥足珍贵的精神遗产。它们是我们宝贵的人生指南,修身养性的准则,唯有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完善个性,才能真正地成就人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