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击的巨人

作者: 奔的4 | 来源:发表于2019-01-29 21:15 被阅读8次

最近几年来,除董小姐的格力外,许多耳熟能详的家电品牌,如海尔、海信、长虹、TCL等似乎都销声匿迹,江湖难觅。

值得庆幸的是,当互联网公司裹挟着风险资本、网销平台在传统家电市场里攻城略地时,传统家电的佼佼者海尔并没有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倒下,而是在学习、在成长,在等待着冲锋的时机。

做来做去,海尔始终还是一家制造业公司,直到张瑞敏了解到杰克·韦尔奇提出的无边界组织。

无边界组织的原理认为,只有当信息、资源、能量能够畅通无阻地穿越企业边界时,整个企业才能和环境融为一体,才能从环境中源源不断地吸收能量。

凯文·凯利也说:所有的公司都难逃一死,所有的城市都近乎不朽。原因是企业总想成为帝国,而城市是一个开放的生命体。

因此张瑞敏说:

我希望我们不是把企业变成一个帝国,而是把它变成一个生生不息的生态系统。

他认为,只有员工和客户才能为公司创造价值。于是他把海尔改造的目标投向8万多名员工和1亿多用户。

他提出“去海尔化”,让每个员工都成为CEO,把自己的潜能发挥出来。

他把海尔当作一个社群,社群用户可以利用群资源来相互支持、解决问题,形成一种共赢的生态系统。

比如海尔物流有个“车小微”,类似于“货拉拉”,司机九万多人,既负责配送,又兼带维修与销售。这些人和车都不属于海尔,无编制,但是海尔为其提供订单和工资,纳入统一的服务平台。

海尔以更低成本使用着这支配送销售的大军,车小微的司机们也利用海尔拥有了稳定客源。

所以张瑞敏认为,互联网时代,企业应该保持开放,不断引入合作者与资源,从而解决用户的多种问题。继而形成正反馈循环,用户和资源之间不停互动叠加,最终成就一个开放的创新平台。

经济学家何帆说:这是一种比互联网企业更激进、比创业企业更疯狂的打法。

海尔大平台下面有小平台,小平台上又生长着“小微”细胞。

海尔员工张天鹏团队做出了带屏幕的酒柜,并内置了一款叫“酒知道”的App。

“酒知道”通过在餐馆、酒店设置共享酒柜,跳过中间商的盘剥,以有竞争力的价格在用户、酒庄、餐厅之间搭建了多赢的系统。

截止至2018年8月,海尔平台上共有200多个创业小微,已有超过100个小微年营收过亿元,有52个小微引入风投,18个小微估值过亿,其中2个小微估值过20亿。

众多“小微”由“小微主”负责,他们可以自主寻找创业项目,并按照全新的会计体系实行考核。

“小微”之上平台主的责任是孵化,他们要为“小微”提供各种资源支持,平台主和“小微主”都是竞争上岗。

海尔的能人们,由员工变成创业者,更成为海尔探路市场的侦察兵。

何帆在新书《变量》中解释到:

为什么要“去海尔化”呢?这是海尔的自我革命。这种自我革命来自张瑞敏这样的老兵对战场变化的感知:春种冬藏、向死而生。从张瑞敏的战术中,隐约能够看到集群作战的影子。这种战术最早是因匈奴王阿提拉而出名,他的队伍能够隐于无形,然后突然之间冒出来,从四面八方发动进攻,在击败比自己更强大、更先进的对手之后,又在瞬间消失不见,如此反反复复,令对手防不胜防。

当互联网行业对传统产业发动“降维打击”之时,传统企业的佼佼者们,也学会了互联网思维,掌握了新的打法。

他们利用多年积累的资源,利用市场血拼的经验,通过反脆弱系统,获得“升维反击”的能力。

由此我也想到其他的传统国企,他们同样面临着行业内部的激烈竞争,以及互联网行业的蚕食鲸吞。

面对这种局面,一家有担当的企业,完全有可能利用自身雄厚的资金实力,庞大的用户,完备的区域架构,来搭建一个生态平台。

这样的大国企,通常具有丰富的人才资源,企业可以通过制度创新,激活人才们的创业欲望。

他们可以研究风险控制,比如研究客户消费记录,建立发现风险的模型;

他们可以尝试多渠道销售模式,一旦成功突破就加以复制推广;

他们可以学习海尔保持开放,吸引并利用资源帮助客户,一起建立共生生态;

他们可以通过灵活的会计制度加以考核控制......

国企有着担当中流砥柱的国家使命,他们同样兵强马壮,只要学会尊重市场、做好用户的深度经营、激活员工的创造性;只要善于观察,善于学习,善于等待,假以时日,他们当是进击的巨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进击的巨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mezj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