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刘俊芳)
这一学期,我选择了陈大伟老师的观课议课课程,今天开始阅读陈老师的《观课议课与教师成长》一书。
一、课堂观察的意义
课堂观察具有改善教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助推教学研究的意义。
课堂观察是对课堂教学的调查研究。所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通过观察课堂,我们可以发现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困境,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需求,发现教学活动对学生发展的意义和影响。
教师进行课堂观察时,不仅可以研究和理解学生是如何学习的,教学目标是如何确定和实现的,还可以观察其他教师如何研究和处理教材,如何发起和组织学习活动,如何应对教学意外,如何评价和引导学生……教师可以在观察中琢磨,在观察中借鉴,在观察中成长和进步,正所谓“相观而善之谓摩”。
我注意到这段话引用了古语,但我不知道它的出处。百度搜索后,我得知,这句话出自《礼记·学记》,原文是“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凌节而施之谓孙(顺);相观而善之谓摩。”从知网查阅,这句话体现了教学中的预防性原则,及时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和相观而善原则。
![](https://img.haomeiwen.com/i20234564/a0724d92e6510e27.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20234564/0e8d5bac07434cbd.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20234564/48bd44eaed72bca0.jpg)
二、课堂观察的纬度
课堂观察观什么?——教师、学生、教学凭借。
什么是教学凭借?教学凭借可以理解为人以外的教学条件和依靠。
观察教师: 观察教师的状态(期待、敏感、开放、反思)、能力(胜任、熟练)和策略(择宜)。
什么是择宜策略?我的理解是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应选择适宜、适合的教学策略让学生理解学习内容。北京大学的陈向明教授在2018年8月的《中国教育学刊》上提到“教师要具有择宜素养”。什么是择宜素养?
![](https://img.haomeiwen.com/i20234564/76162e6a36b16f46.jpg)
观察学生:观察学生的状态(积极、主动)、能力(擅长)和策略。
观察学生是否以积极主动的状态参与学习,是否能够理解学习内容并采取正确的学习策略。
观察教学凭借: 内容合理(目标、重点、难点、结构、实现程度、意义……)、手段有效(方式、方法、流程、匹配度……)、工具适切和时空合宜。
课堂观察不能只是侧重于对课堂要素进行条分缕析的对象观察,而应是基于实际情境、实践情况进行关系观察、整体观察。观课议课者要对观察到的课堂现象有充分的体察和分析,在交流讨论时,要基于情境、基于教育实践、基于关系的整体性。
上次培训中,刘萍萍老师提到观课时最好能够详细写下实录,不过这是很难做到的,这关系到记忆力、记录速度和思维敏捷性等,但能记录下教师的问题和学生的反馈,以及教师的应对策略等就很不错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