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的《被讨厌的勇气》读书会讨论主题是这本书最精华、最触动我的部分——课题分离,区分谁的课题的方法就是某种选择所带来的结果最终由谁来承担,就是谁的课题。6个小伙伴一起头脑风暴了一个多小时,各种想法、念头一起碰撞,非常痛快。我简单回忆一下我能够记得的触动我的地方。
讨论问题一:遇到与上司意见不同,又要继续推进的工作,该怎么办?
这个问题一个核心意识是老板是来帮助我的,我们都是奔着解决问题而去,本身是合作关系。问题解决本身就会有不同的方向,这个问题,我想如何处理是我的课题,我是否接受领导意见还是坚持,是我的课题,领导拒绝或接受的这个过程和结果中带给我影响的部分,是我需要处理的课题,最终我的如何选择和面对也是我的课题,包括这其中会引起的我的情绪的部分,而上司如何处理和面对过程和结果以及其中的情绪是他的课题。我需要专注于解决我的课题,至于我是否愿意照顾上司的情绪,本身就包括在了我的课题任务中。
讨论问题二:如何跨越与父母之间的那堵“墙”或那条“天河”?
“墙”或“天河”是谁树立的,为何而存在,这部分会让我看到,也许是我害怕受伤、害怕付出,失望而堆砌的,也许是我不自觉地带了预设和评判父母一定不会理解我、一定怎样怎样。
讨论中,我们提到,自己教父母电子产品使用等的时候,多教几次他们还不会,就可能不自觉地不耐烦,对方也有可能因为害怕被批评、被指责等而拒绝继续学习,孩子一方面可能因为以前也没有被很耐心的对待,所以对待他人时候,也会不自觉的不耐烦,或者不自觉地产生“你怎么这么笨,教了好多遍还不会”的想法,进而也对父母这样。
跳出或打破思维的框架。我们对于知识的理解,是基于自己的认知系统,而父母也许本身没有见过或完全不知道这个系统,我们可能教的时候只是在自己的框架范围内,他们很难理解的。我们也需要主动跳脱,打破思维局限。
父母内心可能本身拒绝和害怕改变,也需要我们更多给予鼓励和肯定。当我们能够给予自己更多的力量,鼓励和看见时,也能够更多的给予父母和他人更多的鼓励和看见。
从这里也看到,我们心中有个理想的父母或理想他人的样子,希望对方按照自己期待中的样子出现或行为,这样对于我们而言是最舒服、省力的状态,不需要再有沟通、不会有不同,不需要去面对所谓的冲突,也不需要做出任何改变了。但现实中,他人一定不会完全是自己理想中的样子,与预期不一样的情况一定会出现,困难也一定会出现,一定会需要我们去在关系中努力做尝试、理解、接纳和改变。而如何做,才是我们需要进一步做的。这里也包括很重要的一部分,我们如何做自己,如何处理自己的内在焦虑、担心,如何发展自己内在的力量感。他人如何对待自己,也是自己教会的。所以,关系中的各方都需努力,而自己能改变的只有自己。
讨论问题三:为什么会对学术专业能力强的朋友给的建议或传输的内容能够自然认可,但对于父母传达的不认可?
认可朋友传输的内容,一方面是朋友的关系是有更多选择的,而且可能是双方带了交往和增进关系的目的,容易认可对方,进而相互交往。而对父母传达的不认可,一方面是亲子血缘关系不容改变(极端情况的不谈),一部分可能是带了对父母一方的预设,另一方面也与父母可能是所谓的“权威”有关,当父母用“权威”角色,以说服为目的传达内容或要求时,会较少用平等、解释理由的方式,更多是一种不容拒绝、不容商量的命令口吻,确实容易让我们不接受,我们内心渴望的是平等、尊重、理解。
换个角度,父母有时候说的内容,也是有其价值的,并不全然不对,也是值得去尝试的,这需要彼此学会爱的“沟通”语言。
大家的分享都特别精彩,最终的讨论,还是回归到课题分离和爱的课题上,包括爱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