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遇见,那时要去到棉湖还得乘一叶小舟。小小的我坐在船舷上,伸手触摸着清凉透澈的溪水,春天温柔的阳光在粼粼的水波上荡漾着,轻柔的水划过指尖,小船载着新春的欢悦和妈妈的絮语悠悠地来到棉湖。
棉湖英歌上岸没走多久,就遇上了潮汕人节日里最隆重的节目——舞英歌。仿若惊鸿一瞥!第一次看到这样气势磅礴的集体舞蹈,对于幼小的我,内心的冲击是无法言传的!时光荏苒,在多年之后,我还是依然记得当年那棍棒引气海,挥间撼明月的壮阔画面;记得画着脸谱的好汉们游若神凤,臂如翼,形似虎的盖世英姿;记得围观的群众们的喝彩和欢呼……
棉湖英歌英歌舞的队形分两列,并且人数一致,这利于游行的时候保持队伍的整齐。那时听妈妈介绍说,英歌舞主要表演梁山泊好汉“元宵节攻打大名府”的英雄故事。分前棚后棚,前棚一般由36个人组成,大型的由108人组成,就是寓意梁山伯108个英雄好汉。英歌队伍的最前面是一面旗帜,旗帜上耸立着展翅的雄鹰,旗下以手持鼓叉的2位护旗开道,道具如布蛇加弹簧,其他舞者每人手执一对圆形小木槌,配合锣鼓点和吆喝,挥动双棒交错翻转叩击,边走边舞,一步一呼,队列变化或“长蛇挺进”,或“双龙出海”,“四虎并驱”,或“二龙相斗”,翻腾穿插18套式。表演者皆画脸谱,十分骇人,带着一种明显的宗教意识。场面非常豪壮,气氛浓烈。
棉湖英歌上初中时,我读到课文《安塞腰鼓》,当作者极力渲染安塞腰鼓的豪迈粗犷,刚劲奔放时,我立马联想到我们潮汕地区的英歌舞,深觉此两者可以相媲美,都在传达一种“力”的美学,一种喷薄而出的阳刚之美,都沉淀了一个地区的文化传统,蕴涵着深厚的文化精神和民族心态。
棉湖英歌关于英歌舞的起源,众说纷纭。有人说是从祭孔的仪式中得到启发;有人说是受戏曲舞台上所演的梁山泊好汉的故事影响,从舞台搬向广场,从少数演员的舞台演出化成群体性的广场表演;也有人认为是受农村游神赛会传统节日摆花灯屏或纱灯屏和赛桌等的启发而演变来的,甚至还有外江戏说、少林寺说。但据主修《潮州府志》的清顺治潮州知府吴颖的《潮州风俗考》中载:“农者春时数十辈插秧田中,命一人挝鼓,每鼓一巡群歌竞作,连日不绝,名曰‘秧歌’。”秧歌的“秧”的潮州读音与“英”字颇相近,由于在民间辗转流传,久而久之,便可能转化为“英歌”。外一种说法跟妈妈的介绍较为相近,就是英歌舞所唱内容是歌颂梁山泊好汉,歌唱他们的英雄事迹,即为“英雄之歌”简化而成。而所说的“因歌”、“莺歌”皆因与潮汕音相近或相同而得……
棉湖英歌今年五月在报纸的一角看到了这样一则新闻:潮汕首部英歌舞主题的电影——《英歌魂》即将开拍。这真是个大快人心的好消息!我深以为英歌舞是最能体现阳刚、忠义、团结的潮汕精神气节的一种艺术形式。剧中主人公将以各自的方式守护逐渐没落的传统文化之魂,欢笑和泪水夹杂着团结与阳刚的青春脉动,梦想、事业、父子情、兄弟情、故乡情、励志相得益彰。传统英歌辅以时下各种新元素,当传统文化英歌遇上街舞、跑酷等潮流文化,更体现当下传统文化的现状,代表着一种传承与创新。
棉湖英歌不付有心建基塔,只愿此景留人间。幼年的光阴已随着悠悠的榕江水缓缓逝去,在传统文化受新文化和外来文化冲击下而逐渐没落的今天,我们除了竭力去保护和传承,更不能忘记她的灵魂,因为那是我们根的所在!
棉湖英歌愿英歌舞长留人间,愿英歌魂万世长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