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暇不等于乐趣
虽然许多人有充裕的闲暇,可以从事多种休闲活动,但他们并没有因此而经常体验到心流。潜力不见得都能实现,质与量也无法互换。
以今天最普遍的休闲活动——看电视为例,它几乎不可能产生心流。实际上,工作时全神贯注,挑战与技巧完全配合,且有掌控与满足感,体验心流的机会是看电视的4倍。
我们这个时代最讽刺的一个矛盾就是,大量的闲暇并不能转换为乐趣。跟只不过数代以前的人相比较,我们享受人生的机会大多了,但事实上我们一点儿也不比老祖宗生活得更快乐。
光是机会还不够,我们更需要善用机会的技巧。我们必须知道如何控制意识,但大多数人都不懂得如何培养这种技巧。置身于五花八门的休闲设施中,大多数人仍然觉得生活很无聊,甚至还有一种说不出的挫败感。
这个事实向我们揭示了最优体验的一个条件:一个人重组意识达到心流的能力。有些人不论到哪里,都能自得其乐;有些人即使美景当前,仍感到枯燥乏味。
因此,除了外在条件(亦即心流活动本身的构造),我们也应该把促成心流的内在状况列入考虑之内。
自得其乐的性格
把日常体验转变成心流并非易事,但几乎每个人都能提升自己这方面的能力。我们现在要探讨的问题是:每个人控制意识的潜能是否完全相同?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能轻易控制意识的人跟不能控制意识的人有什么不同呢?
有些人好像天生不能体会心流。心理医生把精神分裂症描述为“缺乏苦乐感”,这种症状跟“过度包摄刺激”有关,亦即精神分裂症患者会不由自主地注意到所有不相干的刺激,接收所有资讯。
而很悲惨的是,他们并没有控制任何事物进出意识的能力。有些病人把这种现象描述得很生动:事情发生在我身上,我一点儿也控制不了。我好像再也没有主导事情的力量了,有时甚至控制不住自己的思想。事情太快地涌进来,我失去控制,终于迷失了。一下子要处理那么多事情,结果我什么事情也没做。
享受快乐的心理障碍
无法集中精神,每件事都分不出轻重,就导致病人享受不到一丁点儿乐趣。但“过度包摄刺激”的症状是由什么引起的呢?一部分或许是遗传的问题,有些人天生集中精神能量的能力就比较差。
在学龄儿童的学习障碍中,有多种障碍被重新归类到“注意力失调”下,因为它们都具有无法控制注意力的特征。虽然注意力失调很可能跟化学平衡有关,但童年的体验感受也可能使它减轻或恶化。
以我们的观点来看,值得注意的是,注意力失调不仅妨碍学习,也使心流体验不易产生。控制不了精神能量的人,既无法学习,也找不到真正的乐趣。
过分的自我意识是一种不太严重的心流障碍。一个人若时时都在担心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害怕给人留下不好的印象,或做出不妥行为,当社会陷于失范状态时,一件事情是否值得投注精神能量就变得不清不楚,很难产生心流;当社会为疏离所苦时,问题则出在个人没有办法把精神能量投注于自己真正想要追求的目标上。
值得注意的是,这两种阻碍心流的社会因素,就作用而论,跟个人病理学上的注意力失调与以自我为中心可以说是相互呼应。
在个人与团体的层次上,心流的障碍就是注意力的运作太零散(失范与注意力失调)或太严格(疏离与以自我为中心)。在个人层次上,失范对应于焦虑,疏离则对应于厌倦。
随笔/恒之馨(整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