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读有点晦涩,于是硬着头皮去读,地铁里、中午休息以及其它一些零散时间,不到一周,读完了这本书。
由于日常对历史研究比较少,因此是非功过不敢去评价,只能将自己的三点收获浅谈一番。
第一个字“时”
这里的“时”是时代的“时”,都说时势造英雄,其实时势也是限制英雄发展的外部因素。张居正、海瑞等相对改革派,在以文官集团为主的大明末期,不仅自身的思想和行为受制于所处时代不能够被打开,而且即使略显萌芽的改革思维,也因为时代所限未能够被推行实施。
它令我想到,任何时候我们做任何事情,都应该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就像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经济建设”成为了工作重点;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全面深化改革拉开了大幕…。无论是从宏观的政治角度,还是中微观的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个人方向选择上来看,只有适应时代的发展潮流,顺势而为,才能够事半功倍,赢得时代红利。
图片来自网络我们每个人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大事小事也是如此,某些时候随心而动无伤大雅,但某些时候即使不情不愿也要有大局观,因势利导,才能够有好的结果。
记得,曾经工作中有一次演讲,当时我是单位里派去的唯一代表,不是我有多么强,而是其他部门的人态度都很强硬,“不去”,工会领导没办法了,找到我们部门领导,无论如何得派一个人参加。
当时听说这件事情的时候,感觉很气愤,大家都不去,凭什么是我们,工会自己就有演讲天才,为什么让我们去救火…,各种情绪,五味杂陈。
但是,当领导正式分派任务时,我突然想明白了一切,我问:这是不是一项“政治任务”?他说:是的,我已经答应了人家,不管好坏以及有没有情绪,都必须去…。
最后,我欣然的去参加了演讲比赛,还在讲话稿中对工会的付出表示感谢。我想既然是来救火的,那就既来之则安之,把事情做圆满,让所有人都开心有什么不好,何必扭着性子硬碰硬,得不偿失。再说多了一次演讲机会,自己也是有收获的,换个角度想何乐而不为呢。
我们生活在这个社会中,有大的政治经济环境,也有小的微观处境,任何时候,做任何事情,为人处世,都要记住这个“时”字,衍生开就是时代、时势,要顺势而为。不要像海瑞一般,尽管一代清官,但却是不能够被时代所接受的,最终满腔热血无处安放。
第二个字“中”
中庸的“中”。张居正太强硬,想通过权力把一切笼络在自己麾下,高压态势对文官集团形成震慑。申时行相对较柔和,但又过于柔,最后迫于压力告老还乡,空有一番志向不能够实现。海瑞太较真儿,没有融通的余地。万历皇帝确是“中庸”了,但他那是一种报复,报复文官集团对他的牵制,完全的不作为。
中庸是儒家学说经典论著,但在这样一个以儒家道德理论统治的社会中,却没有一个人真正做到中庸,能够以中庸的思想游刃于各集团、各人物之中,以此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也实属憾事。
图片来自网络关于中庸,它体现的是一种不偏不倚、内外融通,因时、因地、因物、因事制宜的随机应变,是大智若愚的智慧。
现实工作生活中,我们偶或能够遇见一些谦逊随和的长者,他们带给人一种信服感,令人倾佩。但大部分人,芸芸众生中的我们,做到中庸,实在是很难,只能说在某些方面,更加趋于中庸罢了。
举个简单的例子,办公室里,大家都在夸赞同事家的孩子乖巧懂事,可是你却认为,孩子还是天真浪漫一点好,过分早熟的孩子或许有着不为人知的原因(例如父母太不懂事了,让孩子学会了察言观色…),这时候你会说还是不说?大家讨论的越来越热烈,而你有篇稿子要完成,好脾气的你就要爆发了,这时候你怎么办?
当然,例子很简单,答案也很显而易见,但现实生活中,各种情况我们可能都遇到过:大家讨论的正热烈,你大煞风景的一句话令当事人不开心不说,其他人感觉也很没意思,心里想着,有必要较真儿嘛,又不是开学术研讨会。
尽管你千百次告诉自己要谨言慎行,但关键时刻,总是会一吐为快,管不住自己的嘴。这些细节中,其实都体现的是一个人的素养,会直接影响我们的工作生活质量。
大凡懂得中庸之道的人,既会去照顾他人的情绪,也会很好的消化自己的脾性,他们懂得随机应变,各种事情拿捏得当,而不是任着自己的性子,不管不顾,只图一时之痛快。
一个“中”字,蕴含了太多的内容,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的去学习和应用,至少不要把自己置于众矢之的,灵活圆润的为人处事可能会更好。倘若海瑞不是那么较真儿的话,或许重新被启用之时,就能够有更多机会了。
第三个字“辩”
辩证的“辩”。文中一直贯穿着一个思想,那就是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与其地理位置、历史变迁等因素休戚相关的。例如沿海国家,商业发达,由此依循商业制度的法律体系慢慢建立;中国作为内陆国家,几千年的发展都是依靠农耕文明完成的,儒家思想根深蒂固…。因此,不能以西方的度量衡来度量中国的方针政策,万事万物都要立足于它所处的内外部环境,辩证的看,避免以偏概全。
文中特意指出,西方所谓的“自由与民主”,也是遵循着西方历史发展与变迁所形成的抽象概念,具有其特殊的地缘性。换言之,西方国家对中国“自由与民主”的批判,出发点就是错误的。分析一个国家务必透过这个国家的地理及历史因素,统而观之。
图片来自网络国家如此,其实微观中的我们每一个个体也是如此,人都是多元化的,性格的形成都是受其所处的环境和成长经历等影响的,看人要全面、要辩证、要包容。
记得初高中时,当时看过一个偶像剧,剧中的反面人物视财如命,不惜出卖朋友。最初的时候,我特别不理解,要那么多钱做什么?看到后边才知道,尽管只是一名高中生,但奶奶需要他养活,不成器的哥哥还经常对他拳打脚踢向他要钱。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了他的不易,对他性格的形成有了几分理解,对他犯的错误也多了些许包容。
记得有位名人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当我不喜欢一个人的时候,说明我对他还不了解。人就是这样,你永远都不知道他背后发生了一些什么,无论是好的坏的,事出必有因,要辩证的看,学会包容。
不仅如此,工作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困难或问题,也要用一颗辩证的心来看待并加以解决。只有来龙去脉、前前后后、好的坏的…都综合考量了,才能够做出更加正确的决定,无愧于心、充满底气。
“辩”是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以辩证的眼光去看待不同的人事物、处理遇到的各种问题,就不会人云亦云,被别人牵着鼻子走了,就会有自己的判断,形成自己的认知,成为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人。
以上是我读《万历十五年》的三点体会。读书和写作是最相得益彰的搭配了,只要肯读,然后静下心来去想和输出,就会有所得有所获,不虚那点滴汇集而成的阅读时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