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一种复杂的函数,没办法用一个确定的而词语才定义一个人,只能把他放在特定的时空来看,从不同角度都可以分析下,最后,以我们的立场,作出自己的观点,或者启发些什么道理
总结一下王莽,公元前45年-公元23年10月6日, 公元8年即位,53岁,在位16年,69岁逝世。
一,背景
王氏家族的崛起来自于王政君,汉元帝的皇后,汉成帝的母亲,王莽的姑妈。
由于他的父亲去世得早,得到姑妈王政君的特别宠爱。 这是王莽的政治背景
二,个人的手段
首个字“骗”,其次是“黑”“厚”
用复古的方式作为表象,给自己梳理品牌形象,大儒,大仁的好名声都是装出来的
他也不在乎古代圣贤为人处世的原则和道理,他只要圣贤們的“行为”
他用这个“行为”来给自己铺路,或者向上爬的资本
为了达到这些目的,连自己亲生的儿子(正妻所生)都杀光了
最开始的时候,也忍不住买个小妾,但是被发现之后,立马转手送人,说是给被人买的,没有一丝犹豫
并且临死的时候,手里还拿着一把“舜帝匕首”,舜帝那个事情哪来这种匕首,都是王莽营销出来的假古董。
三,志向
没有长远的志向,是做不出以上那些行为的
并且,有个现象就是,一个的政治思想的领悟,跟这个人是否有远大志向有很大关系。
他的背景不算差,已经属于贵族中的贵族了,但是,与他的堂(表)兄弟而言,他的实力有弱了一点
父亲去世得早,并且大哥也不在了,只留下母亲,嫂子和侄子。也正因为此,王政君把他们一家接到身边来住
也许是这种落差,导致王莽的志向比身边的兄弟们更长远。思考的问题更深刻,能够熬的住,城府更深。
后面,找到了一个机会,干掉了政治上的对手—— 他的老表淳于长(他的姨娘是王政君),顺利接过了大司马之位(之前有王凤、王音、王商、王根,都是他叔父),这一下就到了真正的权力中心圈层了
四,运势(天时)
1,汉室衰微,连续三代绝嗣(汉成帝、汉哀帝、汉平帝)
2,王政君活的时间够长
五,能力
他的主要能力,就是为了达到目的而使用的“骗术”,至于真正修身,治国等方面的能力并没有
为了完全符合“复古”的行为,他把各种礼仪,官职的名称,地方州县的名称改来改去,目的都是在为自己做背书
而真正上台后,涉及到外交与战争的时候,还是想要用“骗”的手段,以至于毁掉了与匈奴几十年的和平环境
六,经营能力
上台后推行新政,但是新政没有切合实际,搞得民不聊生
有人说,王莽搞得新政就是早期社会主义的形式
个人认为这个说法有问题,虽然我对这方面学习不多,但是我了解邓爷爷在改革开放时候说过的一段话:反正,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军事、外交,内部的治理,经济等方面,好像并没有值得一看的东西
只是,他在干掉老表家(汉成帝)这个大地主的时候,用的成本是最小的,也没有大规模的战斗, 只在公司上层就把这是解决了
对于一个政治家来讲,骗,只是他们的一个工具,成王败寇的角度来讲,王莽这一点是很厉害的。
7,前后对比
如果前后人物对比,如果王莽真正的把学问做到位了
他就可能成为前面伊尹,霍光这样的人,也能对比后世的曾国藩
霍光也是经历四朝辅政,在他的管理下, 在刘病已上位之前,中间有好几年没有皇帝,并且国家还没有乱。 他也有条件扶持一个傀儡当皇帝,然后再过度给自己,只是他没干
曾国藩也有条件携湘军北上,他或许也知道自己有帝王命,但他也不干这种事情
不知道这种对比是否合适,但是,王莽,霍光,曾国藩,只要敢想,都可以用屁股往大老板的位置靠上一靠
但是,霍光,曾国藩或许只是敢想一下,没敢做, 而王莽不仅敢想,并且还敢做了
这一点说明什么呢?
还是强调读书的重要性啊
只有越读书,越能了解自己,了解自己是几斤几两,该做什么位置,在浩浩荡荡的历史潮流当中,我们应该定位个什么角色
位置来了,顺其自然
位置不合适,也要顺其自然,不要强求,永远保持一个“比该得的少拿一点”的原则,留点智慧与福缘给后代的人,不要一次性使用殆尽。
最后,
用骗术取得的成就,最后都不靠谱
当你的所得来路不正,你也总会担心别人也会这样对你,最后失去所得也将是必然的
中国老祖宗实践出来的修行体系就在这:
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正心,修身是基础,这个基础功越深,后面的好处越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