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
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
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
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
对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
其母曰:“能如是乎?与汝偕隐。”遂隐而死。
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地名)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这是千古流传的介之推不言禄的故事。在危难时,介子忠心耿耿,割股救君。后来国君终登大统,论功行赏,庆功的酒宴上却没有介子的身影。有人鸣不平,介子力止:君侯自有天命,非侍臣之功。但下属贪天之功据为己有,实在让人无语,这就是盗贼啊。况且臣子把罪行当正义,君上反而赏赐他们,上下互相相欺骗,实在抱歉,不好意思,爷不陪你玩了。
介子于是决心归隐,这是三观不同啊,道不同不相为谋。其母试探儿子,是不是责备他,让他明白自己的过失。介子又止,如果这样,引人效仿,罪加一等啊。我已经说了,不食他的俸禄,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这里可以看见介子的风骨,决绝的归隐,一直到死,从未出山。有人归隐以求仕,眼睛时刻瞄着政坛;有人一心归隐,但求问心无愧。后者介子是也。
传说君侯终于悔悟,带人搜山,介子背母走向更深的山里。有人建议放火三面烧山,介子必出。结果大火几月不熄,草木化为灰烬。人们看见搂着一枯树的母子尸骨。
文公改绵山为介山,以警己过,以念介功。
后来,清明之前的一天设为寒食节,为纪念介子也。
故事最终以团圆作结,大人悔过,小民万古流芳。但那柳树旁大火中一身傲骨,配得上泰山二字。
![](https://img.haomeiwen.com/i15703942/e40871be396a575f.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