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
11月|与内在小孩和解:从爱自己开始,与脆弱的自己握手言和,与不

11月|与内在小孩和解:从爱自己开始,与脆弱的自己握手言和,与不

作者: Tracy的小书斋 | 来源:发表于2021-11-15 21:46 被阅读0次

    世界本来就充满了脆弱,这个世界也本来就不完美。

    从爱自己开始,与脆弱的自己握手言和,相拥适应这个脆弱的世界。

    打破童年创伤的阴霾

    重获自信勇敢的人生

    本书的作者是原生家庭及童年创伤疗愈专家-唐明刚老师。

    荣格说“你的潜意识指引着你的人生,而你却称其为命运。”

    荣格的另一句话:“你潜意识被呈现,命运就被改写了。”

    我想这两句话正合适来解释这本书在讲述的内容。

    为什么明明可以优秀,最后却选择了平庸

    「限制和影响你走向成功的,从来不是外在表象的这个你,而是深层次的童年创伤。童年创伤导致的自卑情绪,限制了我们的发展,让富有才华的人错过了成功的机会。」

    「童年创伤是一种长期在不良养育环境下形成的心理创伤,表现出缺乏自信、自我评价偏低、缺乏自我认同感等心理状况。」

    成年跌的跤,都是童年创伤给你挖的坑

    「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同样,也没有无缘无故的自卑。」

    「童年受伤的我们,即无力反抗养育者的权威,因为反抗可能会招致更加严厉的惩罚;也无力摆脱现实的厄运,因为年幼的孩子根本没有独立生存的能力。自卑就成了我们的保护色。」

    「童年创伤引发了强烈的自卑心理。我们只有看到自卑反应对我们起到的保护作用,才能真正地与自卑和解。认识“内在小孩”,理解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每个委屈的孩子,内心里都住着一个“恐吓者“

    「每个自卑的人,内心里都有两个自我的冲突:一个批评的自我,一个被批评的自我。批评的自我,就来自于被内化了的”养育者“;被批评的自我,就是你的”内在小孩“。」

    「当他接受了”养育者“给予他的定义,接受了那些原本不属于他自己的不良”标签“。比如:不好的、不配的、不行的,这个委屈的小孩,就被封印起来无法再长大了。

    因为他丧失了成长所必需的养分:肯定、鼓励、支持、接纳、爱、和安全感。」

    救救”内在小孩“,他曾是保护你的“暗黑天使”。

    「我们可以将命运理解为内在的经验系统,那些集体无意识,以及成长中留下来的印记,都构成我们的经验系统,这些经验会引导我们在人生的关键时刻,做出某些“指向性”的选择和判断,推动我们的人生朝着某一个方向发展。」

    因此,我们只能够通过改变情绪运行的路径,形成一个新的自动化情绪反应。当我们再次遇到类似的创伤情景时,那些老的“自动化情绪反应”,就不会再运行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适宜的、安全的、积极的反应模式。这时候,我们的童年创伤,就会被真正地解除了。

    心理防御机制,只是童年时代的委曲求全

    「童年的痛,弱小的我们无法承受,所以必须扭曲,以保护自己。

    等这些创伤开始爆发的时候,我们已经长大成人了。

    他们会说:喂你长大了,有力量保护自己了,不要再逃避了,是时候去正视和解决这些不可承受之痛了。」

    「当遭遇的痛苦超出我们能够承受的极限时,这些痛苦就会被“选择性遗忘”,压抑到潜意识里去了。」

    「未被疗愈的童年创伤,会让成年后的我们,被各种不良的情绪反应所困扰。但不要去试图排斥和屏蔽这些情绪。因为情绪是我们的身体语言,是我们对这个世界最直观,最快速的反馈。」

    “让父母开心是我的责任,我必须保持最好的成绩,让他们满意。”

    “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我,我绝对不能让他们失望。”

    “我们不能毁灭他们的希望,那将是一场灾难,他们永远都不会原谅我。”

    这些强迫观念最后形成一个核心信念:让父母失望是一件非常羞耻的事情,绝对不可以,这比我的生命还重要。

    所以,这样的孩子从小就形成的“不优秀不配活”的优势观念。

    但是他们的内心深处,自卑感早已深入骨髓,他们觉得只有取得好成绩才会被认可和接纳。他们对于自我的评价极低,觉得自己除了学习还行以外,其他方面一无是处。

    这就是在不良的童年教养中,“有条件的爱”所形成的自卑心理,是最普遍的。这种被称之为“被动控制特质。”他们会压抑自我的真实需求,习惯性地讨好和顺从他人。在他们的认知里,表达自我需要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会产生强烈的羞耻感。

    狂妄自大的“巨婴”是如何造就的?

    “巨婴”在童年中都被父母用溺爱的反噬,彻底废去了自我判断和自我负责的能力,变得刁蛮任性、狂妄自大。

    但是,当他们走出社会后,父母溺爱带来的优越感和社会现实带来的挫败感,常常会让他们陷入糟糕的冲突中,非常痛苦。因为他们曾不重视社会的基本技能,所以长大后都成为了他的弱项。

    他们的“自我意志”,从小就被养育者用溺爱的方式剥夺了,很多人直到成年后才开始觉醒。但是,这个觉醒的过程是非常痛苦的,所以针对他们的自卑治疗,最重要的是分辨出是“自己”还是“养育者”的声音。

    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很多人无法准确分辨,他们会不自觉地认为养育者都是正确的,甚至还会罗列出很多理由来证明自己就应该这样子被对待,如果当初不被这样约束,自己会变得比现在更糟糕。

    生活中的讨好型人格,是逃避退缩特质形成的心灵状态。

    如果从小生活在委曲求全和压抑自己的环境中,那么就会有强大地想逃离的心。

    表现为:宁可自己过得苦,也会把最好的东西给他们;

    报喜不报忧,哪怕过得再艰难,也会告诉他们,你很好。

    渴望自己能一举成名,衣锦还乡,让他们为你骄傲自豪;

    只要他们开心,你可以牺牲委屈自己,甚至包括你的伴侣和孩子,你都感觉值得。

    这些都是逃避退缩特质所呈现的心理状态。

    以“躲避”为主要心理特征,表现出“内在小孩”躲避“内在父母”的状态。

    为了逃避来自父母的压力,他们会习惯性地退让,很早就渴望自己独立,以摆脱原生家庭的压抑环境。

    讨好者总是活在别人对他的期待中,一刻不停地追逐被人认可,为此他们愿意去做任何事。

    他们最大的毒,句式从小得不到养育者的接纳和任何,导致缺乏爱和尊重。

    所以,在他们的“孝顺”里,满满都是儿时的“委屈和怨恨”。在他们的内心深处,没有爱的源头,所以他们也没有办法给出爱。

    而这些被当作“孝顺”的金钱和物质中,往往带着他们潜意识里的“报复和控诉”。

    因为一个人在童年时不被父母接纳,他的内心就会形成一个巨大的需求“黑洞”, 最终“泛化”到所有的关系里,变成一个“讨好者”,用付出和委屈自己去迎合、讨好他人,在别人的赞赏中,来感受自己的价值。

    他们非常善于发现别人隐藏的需要,并极力去满足。

    他们会固执地认为,在关系中要想获得尊重、接纳和爱,就只有一条途径,那就是不断地满足对方的需要和期望。

    他们会表现出来非常愿意服从权威。

    童年既然无法选择,那就努力把握“当下”

    童年里我们受过的伤害会在长大后再体现出来,这就是经验模式的强大,经验会形成本能。只有通过觉察和学习,形成新的经验,改变才会发生。

    如果我们不厘清这些,那么我们就很容易会陷入“恶劣心境”,把人生所有的不如意,都归罪于成长和环境,甚至在“恶劣心境”的影响下,形成 “受害者”情结,导致“受伤成瘾”。

    因为每个人的童年都会遭遇挫折和伤害,这本来就是成长的代价。这个世界上不存在绝对安全的成长环境,就像不存在“完美父母”一样。

    压迫和驱动力,挫折和耐受力,伤害和自愈力……这些都是辩证的关系,如果把“童年创伤”放在我们漫长的人生中,你会发现,它们所带来的祸和福,往往是纠葛在一起的。

    需要我们走出自卑心理,和内在小孩和解,就需要我们走出“心理舒适区”。

    温水煮青蛙——你的“心理舒适区”正在毁了你

    心理舒适区就如《飞越疯人院》里说到的一句话:你们一直抱怨这个地方,但是你们却没有勇气走出这里。

    不管是心理的,还是生活上的,我们都一直处在于舒适区里难以走出。

    心理舒适区是指一个人所表现的心理状态和习惯性的行为模式,人会在这种状态或模式中感到舒适。

    对于自卑者而言,心理舒适区更加是他们心理的温床,所以逃避和退缩的状态,就成了自卑者的“心理舒适区”。他们觉得只有自己才是完全可以把控的,才是安全的。所以他们只对自己有把握,只信任自己。

    为什么我们没有勇气逃离这个并不舒适的“心理舒适区”呢?

    “心理舒适区”满足了我们对最低安全感的需求,可以应对外界不确定而引发的焦虑和恐惧感。

    如何走出心理舒适区?

    首先我们需要看到,这个“心理舒适区”带来的安全感和控制感,都是“虚假繁荣”。

    内在小孩一直在保护你,虽然你已经长大了

    自卑,就是不安全的情境,激发了我们过去形成的“紧张记忆”,导致情绪失控,从而让我们的认知和行为也随之变形,失调的一个心理过程。

    简单地说,童年创伤所形成的自卑,就是紧张情绪所触发的“超敏反应”。而这个反应过度的人,并不是现在的你。所以,你需要清醒认识到,这个放大危险并反应过度的人,并不是当下的你,而是内在小孩。

    让一个人变得自卑的,就是隐藏在内心最深处的恐惧。这些恐惧既来自于养育者的直接伤害,也来自于因为缺乏支持和保护,而对外界冲突表现的无助和担忧。

    其实,我们很多时候都想冲出自己的心理舒适区,但是却做不到,这正如《象与骑象人》一书中提到的:

    “我内心的骑象人理性地告诉我什么是对的,可是我的大象却把我带向了错误的一边。”很多时候,我们其实知道哪一个行为是对的,对自己会是更好的,但是,我们仍然不可避免的滑向错误的一边。“

    所以,因此我们克服自卑的过程,就是不断“驯化”情绪大象的过程。而这一切,需要我们先打破那个自我限制的“鱼缸,打破自己的“心理”舒适区。

    “防御保护层”是避免我们心理崩溃的“鱼缸”

    我们小时候被伤害,就会产生恐惧、委屈、愤愤不平、悲伤、羞愧、挫败、孤单、自责、焦虑、负罪感等情绪和情感体验。

    “创伤性体验”和“心理防御机制”能够通过下面的图来了解:

    小时候的创伤需要我们在长大成人后,承担疗愈自卑的使命和意义。

    因此,疗愈自卑需要经过三个步骤:

    一,解除最外层的“防御保护层”。

    二、疗愈导致核心痛苦的“脆弱层”。

    三、重返积极健康的“本质层”。

    以上三个步骤就是自卑疗愈的方法,从内而外逐步解除,让内在的满足成为成长的动力,不断滋生出改变的力量,一步步打破“心理舒适区”,在不断成长中建立新的经验模式,积累自信,最终突破自卑的束缚。

    与内在的自己对话,是自我疗愈必经的环节

    很多时候我们都不觉得自己有心理疾病或者有一个自卑的心态,但是书中作者说,或许我们还没有遇到激活我们内心深处的“恐惧”,把我们拉回曾经无所适从的糟糕感觉中。

    那,如果,我们遇到了呢,我们该怎么办,我们需要告诉内在的自己:“别害怕,我已经长大了,有足够的能力对抗这一切困难了”。

    打破“习得性无助”,告别被“捆绑”的人生

    每个自卑的人,都存在“习得性无助”,这是他们走出自卑的障碍。

    为什么会形成习得性无助?

    小孩子,他们天生都是喜欢积极尝试的。从诞生起,他们就开始各种尝试和探索,当他们勉强能控制自己的动作后,就开水到处摸爬滚打。

    这是孩子对世界的探索,在他们目之所及的范围,去感知这个世界。但是如果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不断地受到打击,那么孩子就是失去探索的勇气。

    习得性无助会催发三种不良反应:

    内化的自我否定

    全盘否定式的泛化

    不可抗拒的自卑情结

    自卑情结是心理学家阿德勒提出的概念:

    指当一个人面对一个他无法适应的问题时,他表示绝对无法解决这个问题。这样的体验最终使得个人对自我价值产生怀疑或否定。这时出现的就是自卑情结。

    改变,从向往心之自由开始。

    熊培云先生在《自由在高处》里说:”你即是自由“。

    这句话太让人震撼了,他说,即使在一个不自由的环境里,我们依然应该心怀希望,向往光明,追寻自由。要相信,没有人能真正剥夺你的自由,你即是你的自由。

    改变不了大环境,就改变小环境。小环境改变了,大环境也会随之改变。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你不能决定太阳几点升起,但能决定自己几点起床。

    人生对的路并非一条,但你必须得做出选择

    1. 做出正确的选择,让自己具备选择的能力

    2. 从创伤情结中站起来,向前走

    3. 不要等待未来,更不要幻想完美计划

    印度电影《午餐盒》里有一句经典台词:”坐错了火车,却能达到对的地方“。也就是说,不需要万事俱备,对于克服自卑来说,当下最重要。

    4. 锻炼”延迟满足“能力,从”低层级满足“中解脱出来

    有一句话说”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你可以把眼前的苟且理解为”低层级满足“,而诗和远方,则是”高阶满足“。

    失去了”自我认同感“,我们的人生就失去了坐标

    简单说,自我认同就是自己对自己的认知和评价,是一个自我评价和自我认可的程度。

    也就是说,一个人的自我认同越高,那么他就越自信,反之亦然。

    自卑者特别害怕“得罪人”,害怕冲突导致关系“断裂”,害怕被别人否定和指责,所以他们的“自我认同感”缺失,但凡有一丁点感觉自己被否定,就会引发焦虑和恐惧。

    因此,治疗自卑的最核心一步就是重建“自我认同”。

    重返生命故事,走出“童年创伤”的阴影

    本章节讲述疗愈童年创伤“三部曲”

    第一步:重返生命故事,抚平“内在小孩”的伤痛

    1. 重返创伤情境

    2. 疏导负性情绪

    悲伤才是我们最柔弱的所在,是我们真正受伤的那个部分,需要用“父母的爱”去化解,在道歉中平复,在接纳中安慰,在认可中满足,重建爱的连接,让悲伤转化成爱的期待和对未来美好的盼望。

    3.表达自我获得支持

    4. 接受现实,自我安抚

    5. 自我成长

    第二步:设立自我的界限

    这是重建“自我认同”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步骤。很多人会感觉,所谓的界限,是为别人而设立的,以防止他们越界和侵犯。

    一旦别人可能触碰到你的界限时,你就会温和而善意地提醒他们。但是,如果有人试图强行越界,无视并挑战你的尊严,那么你就会坚定地拒绝,勇敢地对他们说“不”

    第三步:尝试积极改变,从小事开始打破自卑的边界。

    自卑就像是一个透明的围城,把你的情绪、思维、认知和行动都框定在一个固化的范围里,让你延续一套既定的“被动模式”去应对外界。

    从小事开始改变自己,不要等待,从每一件小事去体会“自我效能感”, 去增强“自我掌控感”,提振信心,重建“自我认同”,最终,在不断的成长中,体验到自我价值的实现。

    拒绝污名化,把不属于自己的“标签”还回去

    一、万恶的污名化“标签”

    我们每一个人呱呱坠地时都像一张白纸一样,没有任何定义和倾向性,充满了可塑性。

    年幼的我们,本能而朴素的认知,会确信“天下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我们没有能力去联想和分析这些矛盾行为背后的深刻动机。所以,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去接受和认可那些污名化的“标签”。

    二、可怜的“标签”依赖症

    因为当这些“标签”被我们一次次贴上时,我们内心的冲突就暂时消极了,然后安慰自己:“反正我这么笨,做了也是白做,可能还适得其反,算了,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最后,深陷自卑中的我们,继续在“破罐子破摔的心理中,心安理得地自暴自弃。

    直面”伤害者“,为了”内在小孩“讨回公道

    源自童年创伤而形成的自卑,该如何走向原谅?这是所有遭受伤害的人,最难以面对的情境。

    我们知道,和解不是那么容易,要做到原谅就更加不容易了。

    虽然我们曾无数次在意念中和解与原谅,甚至以为自己早已经不再计较,好像都已经放下了、释怀了。

    放下不是说的那么容易,真正地放下,不是离开而是回来,是可以安心地去爱。

    一、真正地原谅并重建亲情的依恋

    第一步-依然需要解除防御,直面真实的自己

    第二步-面对虚拟父母,释放内心的情绪

    第三步-在咨询师的引导下呈现爱的渴望

    二、直面伤害者,获得疗愈的力量

    自我接纳,打破渴望被认可的“魔咒”

    在这一章节中,作者用了《伊卡洛斯的坠落》的绘画作品来作为一个故事引述:

    蔚蓝大海,画的中心是海边的梯田,一个穿着红衣拂的农夫和一头牛正在耕地;他的不远处,一个牧羊人拄着拐杖,仰头望着天上的白云出神。整个画面里,每个人都有自己忙着的事,没有人留意到伊卡洛斯挣扎落水的双腿,与周围和谐安详的场景格格不入,形成强烈的冲突。之后,世界又恢复了平静,似乎什么都没有发生过……

    其实,无论你如何看待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真正在乎你的除了你最亲近的人以外,只有你自己。其他的人,根本不会那么在意你。

    是的,大家都很忙,真的没有人会那么在意你。

    所以能拯救我们的,也就只有我们自己了。

    自我救赎,脆弱中蕴含着神秘的疗愈力量

    他们既能看到自己的缺失,也清楚自己的优点,这是一种平衡之美。

    这是对于自卑非常经典的一个描述,因为人之所以自卑,就是自我价值感丢失了,他们只能从别人的评价中获取自我价值,对于自己能被爱、被无条件地接纳,以及拥有归属感没有信心……

    这就是脆弱的力量,当你接纳自己的脆弱,脆弱就会诞生出强大的生命力。

    一个能承认脆弱、接纳脆弱,并呈现脆弱的人,他才是真正勇敢的人。

    一个人若做不到无条件地善待自己,他就不可能做到无条件地善待他人,而他的同情心也就变得极其有限。

    本章提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实验和研究:布勒内·布朗博士,她在研究“自我价值感”时,原本是想找到消除脆弱的方法,通过消除脆弱,解决人们内心的恐惧和自卑,从而改变社交活动和人际关系,让心理变得积极强大起来。但是最后这个结论却是她无法接受的,因为她发现,那些自卑和恐惧源自于脆弱,但同时那些爱、快乐和勇敢的力量,也是源自于脆弱。

    于是她通过Facebook 向广大网友们提出问题:“什么时候觉得脆弱,你如何定义自己的脆弱?”

    她收到了很多的回复,当她看到这些内容不同,状态各异的回复时,突然醒悟:“这就是我们的世界,这原本就是一个脆弱的世界,我们随时随地都在与脆弱共存着。

    因此,自卑原本也是生命的常态,因为它来自于脆弱,而我们随时随地都处于脆弱的世界,我们原本就不完美。

    于2021年11月14日完整记录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11月|与内在小孩和解:从爱自己开始,与脆弱的自己握手言和,与不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nqct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