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每天写500字每天写1000字忘忧社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2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2

作者: 遇见张小溪 | 来源:发表于2018-11-24 22:51 被阅读28次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2

    什么叫以终为始?

    史蒂芬·柯维举了一个很生动的例子:你要去底特律旅游,但是你没有地图,请问你怎样才能到达目的地?或者你连目的地都没有,那么你怎样快速的去完成你的任务?

    一个人,如果在生活中没有预先设定的目标时,他就没有方向。每一个人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都面临着两次创造,一次是在头脑当中创造出来,一次是在实际生活中创造出来。如果你要做一件事情,在脑中的创造部分,对应着我们平常所说的领导。领导就是你首先得知道自己去哪?然后在实际的行动当中所创造的过程,就是管理。管理就是我要把这件事情做得更好。但领导是我首先知道做这件事是好的。这就是领导和管理的区别,也是行动和大脑当中创造的区别。

    我们生活中有很多人忽略了大脑当中创造这一过程,就每天麻木地不停地做不停地做,你的大脑缺乏创造力,你从来没想过自己要什么,这就是以终为始。第一件事就是找到那个终点,那个目标,这一点特别重要。因此他说你要学会改写你的人生剧本。

    想象一下,你已经去世,别人都来参加你的追悼会,他们会给你怎样的评价呢?你自己又希望自己以什么样的姿态离开这个世界呢?当你想这些事情的时候,你就可以撰写一个个人使命宣言,这个个人使命宣言就是你的个人宪法,你这个人这一辈子要遵守的目标、原则、方向是什么。

    史蒂芬·柯维还有一本书叫《高效能家庭的七个习惯》,就是拉着家人一起写这个家庭的使命和宣言,就是要让家人知道我们这个家的目标是要培养更多的爱,我们大家互相帮助,提升个人能力,取得成就,有了问题多沟通多交流,这都是这个家庭的基本原则,当做宪法一样写出来,才能做到以终为始。

    那么人究竟应该以什么为中心?

    有的人以金钱为中心,有的人以事业为中心等等。如果你给自己的人生划分界定,比如说18岁以前我以考大学为中心,18-25岁以求学为中心,拿到更好的学位,25-40岁我要以工作为中心,能力得到不断提升,40-50以创业为中心,我要拥有自己的事业,50岁以后我要享受人生,。怎么样?有人觉得这样的人生规划很棒。

    但你想想,如果你的人生是以考大学为中心的话,做家务是不是就成了负担?妈妈说,你不用做家务,好好学习就行了。人就是这样变得不会做家务的,变得没有家庭责任感。当你以工作为中心的时候,孩子跑来说,爸爸你陪我玩一会,你说爸爸是以工作为中心的,等一会。你会不会忽略了你的孩子?当你以创业为中心的时候,你的老婆有心事,想要跟你倾诉,你说我这么忙,你天天还给我这么大的压力,我是一个以创业为中心的人,50岁以后再跟我谈吧。50岁以后你成功了,拥有了上市公司,有了很多钱,但是孩子成了一个叛逆的小太妹,然后老婆跟别人跑了,你觉得你成功吗?

    当你发现你的人生总是以某一件事为中心的时候,我们在生活中,有特别多的人是这样生活的,甚至把身体垮掉了都在所不惜,挣了很多钱,但是生活全乱掉了。所以史蒂芬·柯维说绝对不要以任何一个片面的事情为中心,要以原则为中心,要以主动积极,以这七个好习惯为核心宗旨,然后全面地推进我们的人生。

    那一个以原则为中心的人是什么样的呢?

    一个以原则为中心的人,对自己的选择胸有成竹,无论结果怎样都能专注于此,并且心安理得,内心没有羁绊。

    以原则为生活中心的人,总是见解不凡,思想与行为也独具一格,而坚实稳定的内在核心,赐予他们高度的安全感、人生方向、智慧与力量,会让他们度过积极而充实的一生。

    樊登读书会的人都很熟悉王阳明,王阳明说一切都是以心为本,是不是就是以原则为中心呢?他说在事上磨练,就是无论是考大学还是读硕士学位,还是去工作创业陪孩子等等,都是事,事情的事,在这些事上要磨练的那个东西,是我的原则,是我的心性。所以东西方的东西是相通的,这是最美妙的。这就是第二个原则,以终为始。找到自己的人生原则,写下你的人生方向,你希望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包括简化到每一件小事,在做之前,也要找到在做这件事情之前我需要达到的目标是什么。设定目标是领导力当中一个最重要的基本功。

    第三,要事第一。

    史蒂芬·柯维给了一个女士一大堆石头,每个石头上都有字,家庭、事业、休闲等等,这每一个大石头都代表人生当中很重要的一块。又找来一个桶,把一大堆小石子倒进那个桶里,跟那个女士说,现在你把那些大石头放进桶里。女士开始塞,怎么塞也塞不进去,最后只好拿出一块石头放在外面。柯维说,噢,家庭不要了。那个女士说,噢,NO,家庭我要,再塞进去。再拿出一块石头来,度假不要,不,度假我也想要。你会发现,家庭也好度假也好,健康也好,亲子关系也好,你都想装进去,但问题是你塞不进去了。后来柯维说,你要不要试试另外一种方法,他拿了一个同样大小的桶,把里面的的小石子全部倒出来,先把大石头一块一块装进去,然后再把小石子全部倒进去,平平放好。他们这个实验设计的很精妙,那个体积是正好的。但是方法,你是先放大石头还是先放小石子。我们生活中有很多的人就是被大量小石子占据了,我们每天耗费了很多的时间刷屏,看剧,追热点,尤其是现在,互联网上给你没用的信息实在是太多了,我们被别人牵着走,用焦虑的方法让你觉得好像不看就没法跟别人聊了。读书甚至都变成了一个缓解焦虑的方法,你的时间大量的碎片化,根本安插不下大的时间。

    要事第一,就是你首先要给重要的事情留出足够的时间,要保证它能足够地推进。像樊登老师做樊登读书会,他时间中最重要的一块一定是读书,录书,这两件事永远不会被打破。然后剩下的一点时间,去全国各地演讲,帮助做推进。其它的事情就变得可有可无了。这样做之后,他的时间变得多了很多,但是大家都觉得很忙很累,但他每去一个地方他的儿子都知道他要先去旅游,旅游的那个空档就是小石子,它可以插在樊登老师做重要事情的旁边,这样就可以活的相当的自在,轻松,因为重要的事情你都做了。这就是时间管理。

    史蒂芬·柯维创建的时间管理:重要紧急,重要不紧急,紧急不重要,不紧急不重要。应该优先做的并不是重要紧急的事,而是那些重要不紧急的事。如果你希望获得更多的时间,你得学会授权。但很多人授权出去总是失败,授权给谁都不能成功,为什么呢?

    授权分两种类型,指令型授权和责任型授权者。当你是一个指令型授权者的时候,别人做什么事情你都要指挥,这时候你最多只是领班,你没法授更大的权力给别人,所以你要从一个指令型授权在转变成责任型授权者。管理者在分配任务时,谈的应该是做这件事的目的是什么?咱们要解决的社会问题是什么?在这件事情上达成高度的一致之后,你会发现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就被调动出来了。而如果每件事都是你在旁边不停地指导,那这个人最多只是你的拐杖而已,他不会是一个更有用的工具。要完成一个责任型授权,必须要做到的是预期成果,要说明白,指导方针要说明白,可用的资源有哪些要说明白,责任归属以及明确奖惩,把这五件事情做明白了,一件一件的写下来跟对方进行沟通,才能让这个授权变得更加有效,你才有更多时间去做重要不紧急的事情。

    所以第三个习惯叫要事第一,请大家记住那个装石子的游戏,大家就应该知道要把重要的事优先安排时间,把它做掉。这三件事做完以后,你基本上可以从一个依赖型人格转变成一个独立型人格了,因为你可以掌控更多的时间,有自己的选择,愿意做影响圈的事。接下来我们要跃升到互赖型人格这个部分。

    那一个人是怎样从独立走到互赖的呢?

    是因为他和别人发生了千丝万缕的关系,在这些关系中有一个概念叫情感账户。人和人之间是拥有情感账户的,如果你在这个情感账户中不存钱,总取钱,你会发现你很快就取不出来了。我们和孩子之间的情感账户,三岁以前存了很多钱,但是三岁以后,爸爸或妈妈就开始不停地唠叨孩子了,指责孩子,批评孩子,嫌他不好。你发现了吗?他在一直取钱一直取钱,取到青春期的时候呢,孩子突然之间不愿意理你了,离家出走跟你闹别扭等,原因是账户里的钱取完了。他不爱你你也不爱他了,双方觉得彼此已经难以沟通了,很多家庭都是这样的状态,账户枯竭。

    不光跟孩子,跟所有人我们都需要在这个情感账户中有没有存足够的钱,我有没有适时的往里边装,如果你不装的话,就像史蒂芬·柯维在书中的比喻:有个人得到一只会下金蛋的鹅,每天都能收一个金蛋,但是贪婪的人想要拥有更多的金蛋,于是把鹅的肚子抛开想取出更多的金蛋,但是什么也没有,鹅也死了。所以如果我们不能去情感账户中努力地存钱,就像那个抛开鹅肚子的人一样傻,我们根本没有考虑怎样把这个鹅养的更好。收支永远是平衡的,这是世界的自然法则。

    保护情感账户能够获得投资,有一些基本的方法:学会理解他人,注意社交细节,遵守承诺,明确你的期望,保持正直诚信,勇于道歉以及无条件的爱。为什么先讲这个,是因为你要跟别人互赖了,你得知道最基本的原则是投资情感账户。

    在互赖习惯养成的过程当中,第一条最重要的叫双赢思维。史蒂芬·柯维邀请一个人跟他掰手腕,说好谁输了就给对方一块钱,那人说可以。俩人开始较劲,半天谁也没挣到那一块钱。史蒂芬·柯维说,先生你先让我赢一局,我再让你赢一局,可以吗?对方同意了,然后他们双方你赢一局他赢一局,旁边的人都看傻了。我们总是存在一个自己要赢的思维方式,但我们其实可以找到一个双赢的方式。你要跟对方建立双赢的思维方式,前提是你必须先跟对方建立双赢的关系。你跟对方的情感账户中必须存在足够的互信,信任非常重要。当然,人和人之间未必都能够达成这样的关系,史蒂芬·柯维说如果不能达成双赢的关系,我们宁肯选择不合作。不合作也是一种双赢的结果,因为至少我们没有投入更多成本,没有浪费更多的精力。

    第五个习惯,知彼解己。就是你要学会能够倾听。比如你去看医生,说我的眼睛看不清楚了怎么办?医生说,没事,来把我眼镜给你带上。你说,不行,我戴上头晕。医生说,不可能,我戴上这个眼镜看得特别清楚,我都戴好多年了,非常清楚,没问题,你戴着吧。你说,不行啊,我头晕,恶心,受不了。医生说,你这人怎么这么矫情,好心喂了驴肝肺。你看,你很痛苦,医生也很痛苦。没有这么荒谬的大夫是吗?最起码医生得给你验一下光,测一下视力。

    但我们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人,很多人都会把自己觉得很好的东西非得推给别人,说你一定要试一下,这个没有问题。但是对对方来讲,缺的是一幅合适的眼镜。这里缺了哪一环呢?就缺了知彼解己这一环。当我们跟别人沟通时,要达成一个合作的时候,你最应该做的事是少说话,多提问。这里边有一个技巧,叫移情式聆听。就是反应情感,你要能说出对方此刻的感受,你不用去评判他。跟他对应的叫自传式回应,不会沟通的人就会做自传式回应,就是无论对方说什么,我脑子里想的都是我的自传,都是我怎么回应。自传式回应表现有:价值判断、追根究底、好为人师、自以为是这四个特征。

    什么叫移情式聆听呢?一个孩子过来跟爸爸抱怨说,上学真的是无聊透了,我们班某某辍学了,回去开了一个修车厂,我觉得这样就挺好的。当儿子这样抱怨时,爸爸的反应是什么呢?爸爸说,你现在还小,你没看到,将来知识是很管用的。能这样说的已经是很好的家长了。大量的家长都会说,你懂个啥,别胡思乱想,好好读书。这全都是自传式倾听。

    那正确的方法是什么呢?

    儿子说:“上学真是无聊透了。”

    爸爸说:“我能看出来,你对上学有很深的挫折感。”你看,这就是反应对方情感。

    儿子说:“没错,学校的东西根本就不实用。”

    父亲说:“你觉得读书对你没什么用。”父亲没有评判,甚至连反问都没有,而是在移情式的说对方此刻的感受。

    儿子说:“对,学校的不一定都对我有用。你看JONY,他现在修车技术一流,这才实用。”

    父亲说:“你觉得他地选择是正确的。”父亲还是在陈述,没有评判。我想父亲这时候应该很痛苦,因为他特别想讲出自己的想法。但如果讲出想法,儿子就会跟他辩论,儿子一旦跟你辩论,最后达成的结果一定是:跟你说也没用,你也不能理解我。

    儿子说:“嗯,从某个角度看确实是这样,现在他收入不错。可是几年以后或许他也会后悔。”

    父亲这时候并没有兴奋,他说:“你认为将来他会觉得当年做错了决定。”

    儿子说:“一定会的。现在的社会里教育程度不高会很吃亏的。”

    父亲接着说:“教育很重要。”

    儿子说:“对,如果高中都没有毕业,一定找不到工作,也上不了大学。有件事我真的很担心,你不会告诉我妈妈。”

    父亲说:“你不想让你妈妈知道。”

    儿子说:“不是啦,其实跟她说也没什么,反正她迟早都会知道。今天学校进行阅读能力测验,结果我只有小学程度,可是我已经高二了。”

    你看,读到这儿,孩子跟父亲敞开了心扉,说了自己痛苦的根源,来自于考试成绩很糟糕。你发现父亲做什么了?父亲什么都没做,父亲只是一遍一遍地讲出对方的感受。

    不要评判,不要给对方下定义,不要急于引导对方,你为什么不试试什么呢?这种话不要说,你就准确的反应对方的情感,你会发现,每个人都是很明白的,他一步一步的就会跟你敞开心扉,觉得你尊重他。这就是知彼解己,就是倾听的艺术。

    第六个习惯叫做统合综效。什么叫统合综效?大自然就是统合综效最典型的结果。生灵万物在一起发挥了最好的一个效能,这是大自然的能力。所以我们和他人之间要能够达成统合综效最重要的是能够创造性地合作。所以《第三选择》里面除了有双赢思维以外,还有创造性,就是你要带动对方来一块来创意,一块沟通。从沟通上来讲,史蒂芬·柯维说分三个层次,分别是互相提防(输赢思维)、互相尊重(妥协)、统合综效(双赢)。我们不仅仅要追求妥协,我们还要追求双赢,这才是一个统合综效的过程。

    在沟通的过程中,两件事很重要,能够达成统合综效:第一,尊重差异,第二,调动创意。当你看到你和别人不同时,最好的回应方法是什么呢?我们说,噢,你跟我有不同意见,那我很想听听你的看法。这就是统合综效的第一步,当你能够尊重对方的差异时,对方才能够愿意跟进。如果你能够邀请他来说,咱们能不能一块创造一个更好的方法呢?你愿不愿意跟我们一起想一种更好的方法呢?鼓动大家才能更好的发挥作用,从而达到统合综效。

    最后一个原则,不断更新。不断更新就是一个螺旋式上升过程。在哪些方面要不断更新呢?史蒂芬·柯维说,要在智力、身体、社会/情感和精神。在智力层面你可以考虑读书、学习等等。在身体层面,你需要冥想,需要锻炼身体,需要养生等等。在社会和情感方面,你需要加入更多的联结,需要多做奉献。在精神层面,你需要追求更高级的认知能力,需要拥有自己的哲学,需要有一套自己的解读世界的方法,这就是你的价值观。所以这四个层面,你都需要不断地更新和学习。

    人生就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她分了三步:学习、实践、坚持。当你学习了一个新东西,你就要想办法去实践,实践一段时间之后,你就想办法去坚持,把它变成一种习惯。再学新东西,再实践……不断地上升,你才能变得越来越厉害。一个人学东西到做到之间,最重要的那个人是你自己,有没有不断地实践,不断地坚持。你是一个独立的人,有自己的选择权,你要为自己的人生负责,你才能在听过一些道理之后把她变成自己人生的一部分。

    有一句话是听过很多道理,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这句话会给年轻人造成很坏的影响,给大家的感觉是那干嘛还要听道理,干嘛还要听你们教训,我不如过上我自由自在的人生。好好想一下,如果没有听过这些道理,你的人生会不会更糟糕呢?换句话讲,如果你觉得听过了道理依然过不好人生的话,你觉得是别人的责任的话,你是不是应该反思一下,你根本就没有长大。所以学习听到道理一定是一件有用的事,核心就是你自己能不能把它用得好,不断地坚持和实践下来,内化成为你的血液。

    最后用孔子的话来结尾:

    孔子说,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这是影响圈和关注圈的关系。

    孔子说,己欲立立人,己欲达达人。这是双赢思维的体现。

    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说我的东西根本就不是千变万化的,我是以一为核心的。这是以原则为中心的体现。

    东西方思想家是疏途同归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2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nsyq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