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翻开《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22年第四期,读到第一篇文章,觉着有深度有让我折服的见解特,看到的是下。今天下午边读边做标记,读完以后赶快找到第三期,看到了上。作者和题目就是我这篇简书的题目。
"国文教育的目的是‘自由发表思想’,阅读要落实到‘手到’一一写作上,是为演说、辩论一一说、写素养同步推进做准备。
“对于课堂教学,胡适说,'没有逐篇逐句讲解的必要,只有质疑问难,大家讨论两件事可做’。大道至简,他用`质疑问难,大家讨论'八个字,取代令人眼花缭乱、层出不穷的各种时尚教法,尤其是连篇累牍的灌水讲读、鹦鹉学舌式咬文嚼字,以此诠释学生本位下的表现本位。由`质疑问难,大家讨论'练出思想力、思辨力,才有表现本位可言,才能培育思想者、立言者。
"胡先生在朱子三到(心到、眼到、口到)的基础上,又加上手到。手不到,心是不会到的,发表是吸收的最好方式。
大力倡导君子必辩,能言善辩的荀子,曾三为学宫祭酒(学宫之长)被称"最为老师”。
修德、穷理、致知、学问的提升,均需借助讲论,在相互交流、思想碰撞中增益理解、思考。
一般而言,有才气、有学术根基者,认知不太会失焦,失分寸;无才气,不学无术者,才故弄玄虚,虚张声势。
把靶子外围打成筛子,不如靶心一枪。才学产生慧眼。时尚未必持久,传统不会断流。母语教育文化精髓,通过历代经典传承,融进学者的血液中,具有超强韧性,"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学者是文化薪火的天然传承人。”
潘教授最后把胡适先生和王国维先生进行对比,他说"王国维与其说是身在庙堂,不如说是身心皆在中华文化。他把传统文化看的比天大,后自尽于昆明湖,殉的是中华文化,而不是清廷,更不是傅仪。文化重于生命。
而胡适先生一生做了很多事,从写白话诗,倡导白话文,鼓吹文学革命,翻译外国文学作品,研究文学、哲学、史学,研究考据学、红学、教育学、国文学,编各种报刊,写各类文章;加之,他与政治结下不解之缘,从争取当驻日大使未果,到之后担任驻美大使,继而任北京大学校长……身在学术,心在庙堂,心猿意马,心慌意乱可见一斑。或许此为大才子的困顿:多才反被多,才误,盛名反遭盛名损。众皆称赞他德行高、涵养好、风度佳、学文大,脸上总带着"我的朋友”般的亲切微笑……若失学者"立言”本分,心不定不静,修为、人缘再好也枉然。
人生苦乐、悲哀,相生相克。既随心所欲,又身不由己。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超势利,尽精微,坚守信念,知行中庸。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