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随着孩子长大,很多爸爸妈妈都觉得孩子开始变得不爱跟自己分享心事了,反而是跟自己的小伙伴有更多的话说呢?除了同龄人理解同龄人更容易之外,各位爸爸妈妈有没有想过,是否是你一直以来的说话方式造成了这样的局面呢?
各位爸爸妈妈,你们是否在孩子向你倾诉自己的困惑或者烦恼时,以一种过来人的口吻告诉他们,这没什么大不了的,然后又像一个指点迷局的人一样,对他们进行这样或那样的建议呢?
如果真是这样,很不幸,各位爸爸妈妈,你们已经迈出了孩子将你从心里推出的第一步了。试想一下我们自己吧,当我们遇到烦心事,想找人倾诉时,而被倾诉者却满不在乎地说,这没什么大不了,小事一桩,根本不值得烦恼,一切都是你想多了。或者还来不及听你说完,对方就开始指手划脚地给你建议了。你是否立即就有了闭嘴的冲动,宁愿一个人闷着,也不愿再说下去了呢?
当一个人难过,受到伤害时,他想听到的,应该不是建议、大道理或者心理分析,他需要的应该是对他情绪的肯定与接纳,他需要的只是一场毫无顾忌的倾诉。当然,这对孩子来说,也是一样的。当孩子期待倾诉,期待被了解时,我们只需要肯定他们的感受,与他们共情就好。这样可以帮助孩子面对他们的感受。
这里一些小技巧,可以帮助孩子面对他们的感受。首先,我们要做的就是,做事的放下手里的事,玩手机电脑的要立马压制住自己的玩瘾,看着孩子,安静地听他诉说。因为家长的心不在焉会让孩子感到气馁,而家长耐心的倾听,会让孩子更容易地表达他们面临的困境。
听话也是讲究技巧的。不要试图打断孩子的叙述,用成人的思维去帮孩子分析,也不能整个过程没有反应。而要以一种关心的态度,使用“哦”、“嗯”、“是这样啊……”这样简单的话来回应孩子的感受代替提问和建议,孩子就能在叙述的过程中,整理自己的思路和感受,从而可能自己找到解决办法。
此外,我们还可以帮孩子说出他们的感受来代替否定他们的感受。比如,孩子养的一只小动物死了,这时候父母往往爱说,别难过,孩子,再买 一只就是了。可是孩子却往往会哭得更厉害,并且坚持他就要这只小动物。这时,各位爸爸妈妈不妨试着去肯定,去说出孩子的感受。如,真没想到它死了,你天天喂它,你们在一起很开心,你一定很难过吧……说出孩子的感受,与孩子共情,孩子心里会感到安慰,会觉得有人能理解他们的感受。
最后,我们可以用幻想的方式实现他们的愿望,代替逻辑上的解释。当孩子想要一件我们没有的东西时,家长往往给孩子解释为什么没有,但常常是我们越解释,孩子越不听。这时,我们不如在幻想里帮他实现一回。就算孩子要的是月亮,我们也可以在我们丰富的想象里帮孩子造一架很长长长的梯子,长得足够可以爬到月亮上。然后借机告诉他月亮的阴晴圆缺啊。这该是一举几得的事情啊?这样,我们就不会在孩子要一件我们没有的东西或者无法做到的事情时,拉着一张老脸教训道:“你是不是要星星要月亮,我也要摘给你呢?”这并不能显示出孩子的无理,只能说明父母的无能啊。这样一来,孩子的渴望被理解后,就容易接受现实了。
比语言技巧更关键的,是我们的态度。你需要真正去体会孩子的感受,真正与他们产生共情。而熟练地掌握这一切都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多几次操练和反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