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觅书散文夜读尼采
没有真理,只有解释,存在主义的先兆

没有真理,只有解释,存在主义的先兆

作者: 三月薇凉 | 来源:发表于2020-05-06 12:53 被阅读0次

            在尼采的哲学中,很多的人,都将之看做是对于人生的哲学,因而对于他的真理观讨论的比较的少,但是作为一个哲学家,是不可能没有真理观的,因为哲学家干得就是这个事儿,但是尼采的真理的确是表现的不明显,从尼采的思想在梁启超等一些先贤介绍到中国之后,所研究他的人不可谓不多,但是关于这方面的讨论却真的不多,在郜元宝编著的洋洋洒洒近千万言的《尼采在中国》中,谈及尼采真理观的,只有两个人,而且有一个还没有文章和相关的论文,只是存目,在新进的研究中,杨俊有过这方面的研究,但是除此之外,在我接触的范围之内是没有见过,当然也可能是我孤陋寡闻,见笑大方了。

      所以真理这个东西是不好说的,尤其是对于尼采来说,那就更不好说了,但是他应该认为没有真理,而只有解释这个大的方向是不会错的,因为他可以说是否定了一切,然后在根据酒神精神找回来的,但是他直接的谈世界本源的文字,却是很难找到的,而且他的文字又是格言和诗化的,所以我姑且说之,你姑且听之。

      真理,这个还真的不好说,因为这个东西的定义就让人觉得挺麻烦的,总体来说,它是关于定义与事实相一致。而这个里面通常包含了三种说法,那就是符合论,贯通论还有冗余论,这个说起来挺麻烦的,我在这里不想详细的来讨论这个问题。我们只要知道它说得大概就是,我们认识事物,然后我们会对事实来做出一个认识,认识之后自然而然的就还产生许多的定义或者是概念,而这个概念的东西,是我们主观制造出来的东西,而我们这个制造出来的东西与客观的符合的程度,这就是真理了。这个就是所谓的符合论,最早的源头是在亚里士多德,他在《形而上学》中这样说到:“凡以不是为是,是为不是者,这是假的,凡以实为实,以假为假这,这是真的,所以人以任何事物说是或不是,就的说这是真的或是假的。”这个问题到了近代,出现了新的版本,那就是洛克的版本,洛克简单而明了的说了这个问题,他这样说:“在我看来,所谓真理,顾名思义讲来,不是别的,只是按照实在事物的契合与否,而进行各种标记的分合。”

    亚里士多德著作

      但是上面所说的东西,还只是人文科学领域之内的真理,也就是哲学中我们经常会见到的真理,在这个之外还有科学的真理。科学的真理是在近代科学兴起之后所产生的,它指的是根据科学的方法或者是实验所得出的结论,它的出现是在客观的前提下,通过科学的方法比如实验等证明出来的,比如牛顿经典力学中的万有引力定律,这个不在我们讨论的范围之内。

      人文科学中,也就是哲学中经常会出现真理这个玩意儿,而且任何的一个哲学家,他要成为一个出色的哲学家的话,都必须追求真理这个东西,而且还提出他所认为的真理。在西方哲学史上,有过漫长的历程,那就是对于世界本源的探讨,但是其实还是一直没有搞清楚一些问题,比如说世界的本源问题,这个就一直没有弄清楚,为什么会弄不清楚呢?这是因为盲人摸象的缘故。

      牟宗三关于这个问题有很好的论述,那就是他的通孔说,这个观点出现在《中国哲学十九讲》里面,其实这个可以解释为什么没有真理。他是根据《庄子?天下》中的论述来表述这个观点的,庄子这样说:“天下大乱,圣贤不明,道德不一,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譬如耳目鼻口,皆有所明,不能相通。犹百家终技也,皆有所长,时有所用。虽然,不该不遍,一曲之士也。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察古人之全,寡能备与天地之美,称神明之容。是故内圣外王之道,察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自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悲夫,百家往而不返,必不合矣。后世之所学者,不幸不见天地之纯,古人之大体,道术将为天下裂……

      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呢?其实也就是说,每一个人都受到了自身的限制,然后由于自身的生活,因而也就被环境所限制了,这样的话,我们看到的问题,都是一个方面的问题,而且我们的表述有限定在了个人的感觉之中,因而我们就看不到“道”这个东西了,我们身在此山中,所以对于这个山来说,我们只能见到其中的一个方面,我们对于世界的认识就是同个我们自身的这个孔去认识的,也就是牟宗三所说的“通孔”,人在认识这个世界的时候,受到了两重的限制,首先是自身的限制,然后再是外界环境的限制,在这样双重的限制之下,因而我们就看不到世界的全貌了,因而得出的结论自认也就是“一孔之见”了。

    牟老宗三

      比如说自身的限制,有这样的一个故事,说阿难陀在他的师父去世之后,有一天,经过一个林子的时候,见到了一个小和尚在念经,念得是一首偈语,这样念得:“若人生百岁,不见水老鹤。不如生一日,而得睹见之。”阿难陀听了这个小孩儿的话之后,就觉得这个小和尚念错了,因为他听到的是:“若人生百岁,了解生灭法。不如生一日,而得解了之。”于是他便走过去,纠正了这个小孩儿的错误。这个小孩儿,听说了之后,回去见到了他的师父,他的师父听到了这个事儿,大怒,说道:“阿难老朽,脑子不怎么灵光了,说话总是说错,不要听他的,你按我教你的念,这样就对了。”这个事情生动而形象的说明了人受自身的限制。因为我们对于世界的认识都是来自于感觉的,而感觉又是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的,至于这两个师父谁对了不好说,但是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是他们两个带出来的徒弟,对于世界的认识,或者说是这个问题也是不一样的。

      同样的道理,人对于外部世界的感觉自然也是不尽相同,比如我们在山下看到的这个世界与我们在山上看到的这个世界肯定不一样,比如“人间四月芳菲尽,山顶桃花始盛开”不就是最好的例子吗?

    阿难陀

      在前面我谈论过尼采眼中的世界,他觉得是“自娱者的游戏”,而世界在他的眼中是这个样子,自然而然的真理,对于他来说,也只有解释,这个是顺理成章的事儿,比如和徐志摩一起在1925年翻译了尼采的《超善恶》的包寿眉,他就有过十分精彩的关于尼采的真理方面的论述。

      他认为尼采没有将知识的概念与人的真理分开来说,他说的时候就一口气说完他想要说的话,笔走万言,字字珠玑,所有的思想都在瞬间的爆发,同时也因为他思想的关系,他也不屑于去分开了来说,他的见解是经常的变化的,但是他最疑惑的一个问题就是:“宇宙间也有所谓的人的知识的东西么?”他开始思考这样的问题,后来发现似乎没有关于人的知识这个东西,因为他觉得现在所存有的关于人的知识的东西,都是只能诉诸于信仰的,诉诸于相信的,比如当时已经在逐渐褪色的基督教的信仰,于是这样就出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在宇宙中存活的人,是有思想的,也有着许多许多的变化无常的事物,而我们的思想中有的是关于这个宇宙的一些事物的真知灼见的,所以应该是有人的知识的,但是问题是我们如何来证明这个人的知识呢?

            尼采认为只有人的了解,才是获得知识的唯一的工具,但是获得知识这个就够了吗?我们以前的脑海中的这种知识,都是我们在感觉中产生的,关于事物的见解,然后我们将之与实在的事物想对比,看实在的事物是否是这个样子。但是那尼采认为这条道是走不通的,不如我们在没有见到过玫瑰花是红的之前,我们听别人谈起过玫瑰花是红的,而且我们也见到了其他的红的东西,当我们看到玫瑰花之后,我们自然而本能的就觉得玫瑰花是红的,但是问题是,我们只是对于这个以前的观念的信仰,而不是自己产生出来的知识?所以我们就不能够担保我们自己是不是获得了真理,或者只是有一部分的真理。但是很明显的我们却是有一种信仰的。所以尼采说“知的意义,不过使一个人对于已知的事物发生联系罢了。”到这里为止,他就把人们以前的知识都归结于信仰了,而这就分为两个方面,那就是有用有益的信仰和并非真实的信仰,于是就出现了这么一个好玩儿的事情,他本来是要追求真理这个玩意儿的,到最后,却出现了这样的一个情况,所得出的结果,不是“真理”与错误的东西,而是“有用的错误”与“无用的错误”的关系,这个估计大概也是他所没有想到的。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他认为数学和其他的理论是,“我们为自己的目的,使实在的宇宙,更可计算,更易于立成方式”,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都是我们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和不同的手段,所做出的解释了,而本身却是没有真理这个玩意儿的。

      但是我们却是需要这种解释的,比如信仰,而且他也是主张要解释的,他说:“但是我们不能说宇宙自身,没有含着无穷意义的可能性,我们切不可看清这一层。”其实他的这样的一个态度,却又是与他对于人生的看法是有着很大的关联的。

      其实他的这样的思维,在西方哲学史上,出现过,那就是因果的经验主义,他们最后也走到了这样一个反面,最为典型的代表人物就是休谟,比如休谟关于因果关系的否定。他说因果关系是不真实的,是一种主观的经验,比如我们看到太阳下面的石头是热的,我们会自然而然的想到是太阳将石头晒热了,但是如果当一个淘气的小孩儿烧热了之后,放在了太阳下面,我们依旧会产生这样的想法,这就是经验的不可靠,所以因果关系在很大的程度上是建立在这个经验之上的,而知识又是建立在因果关系的,他因此而否定了知识。

      但是尼采是真的第一个发现真理的,他发现的人生的真理,不过在说这个真理之前,既然我们已经在这里面说过,他认为知识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人们的信仰,那么我们就来先说说信仰吧,看看尼采对于宗教的解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没有真理,只有解释,存在主义的先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ohightx.html